近日召開的2023年全國交通運輸工作會議指出,今年要深入推進交通運輸創新驅動發展。
智慧交通是各類新技術的集中應用領域和孵化地,與百姓出行息息相關,也是提升交通運輸治理水平的題中應有之義。千帆競發,面對便捷順暢、經濟高效、綠色集約、智能先進、安全可靠的發展需求,各地積極布局發展智慧交通,通過模式創新和技術引領,推動智能載運工具與智慧城市深度融合,為便利百姓出行提供最優解。
北京
積極布局車路云一體化技術
出行打一輛無人駕駛汽車,網上購買的商品由無人零售車送到門口……北京自動駕駛前沿科技已經在城市生活的各個角落加速滲透。
去年4月,北京正式發放無人化載人許可證,成為全球范圍內第一個開放無人駕駛的世界級城市。從技術突破到政策創新,無人駕駛正在北京積蓄著全面駛入大眾生活并引領數字經濟變革的力量。今年,北京將落地更多車路協同自動駕駛的場景應用,以自主創新帶動核心技術科研攻關,加速聚集自動駕駛人才和更多的科研成果。
北京在發展自動駕駛的過程中,注重統籌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過去一年,北京市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持續開展了車路云一體化技術前沿探索。目前,已在經開區300余個路口覆蓋了智能化設備,雙向750公里城市道路和10公里高速公路實現了車路云一體化功能覆蓋。
協同效果從一系列數據中得到印證:在安全提升方面,車路協同使車輛每萬公里碰撞風險降低23%;基于實際交通流量進行信控優化,實現車均延誤率和車輛排隊長度下降30%。
上海
設施更強場景更繁
去年年初,中國國際進口博覽局、上海市交通委員會簽署了“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備忘錄,旨在擴大進博會溢出效應,加快推進上海智能交通建設,推動智能交通建設經驗交流、成果展示。1年來,上海智能交通建設取得了哪些成果?
在基礎設施層面,臨港新片區完成274臺信號機聯網升級改造和100.5公里道路合桿及箱體整治,建成基礎設施專網,支持感知與管控數據匯聚和跨部門共享。去年,嘉定區聯合同濟大學等12家單位編制《智慧道路建設技術指南》,成為我國首部面向智慧道路規劃和設計的技術指引。
在應用場景層面,上海開放了“大流量、高動態、高復雜”的高速公路測試與示范場景——嘉定區域內G1503繞城高速公路21.5公里、G2京滬高速公路19.5公里智能網聯汽車測試道路,在行業內實現重大突破。臨港新片區建成并投運全國第一條數字軌道膠輪電車(DRT)中運量T1線和國內首條應用氫能源動力的中運量T2線。產城融合區開放測試道路總里程達549公里,共有10家企業在公交、貨運、配送等領域開展測試與示范,測試總里程達286.4萬公里。
2022年7月,全球首例社會道路減員化自動駕駛測試正式啟動。從“主駕無人、副駕有人”到“副駕無人、后排有人”,最后達到“車內無人、車外遠控”,“真無人”越來越近。
廣州
挖掘海量數據背后價值
廣州智慧交通成果“城市交通多源數據治理與快速建模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榮獲2022年度中國智能交通協會科技進步獎,是此次評獎中唯一獲獎的綜合性城市級數字化賦能技術成果。專家評價:廣州城市智慧交通體系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部分成果國際領先。
近年來,廣州市交通運輸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建設“一個中心、三大平臺”的城市智慧交通體系,包括智慧交通大數據中心、智慧交通感知平臺、綜合業務平臺和創新服務平臺。此次獲獎成果聚焦打造智慧交通數據賦能總引擎,開展數據治理、智能分析、快速建模等成套技術體系研究應用。
在深化建設交通數據治理體系方面,創新打造國際領先的城市交通行業數據中臺,涵蓋交通數據“采、存、管、用”全生命周期,支撐1000多類交通數據資產規范管理應用,進一步夯實交通數據基礎底座。
在深度挖掘交通運輸行業知識規律方面,融合海量交通信息,構建人、車、企、路、站等實體畫像與知識圖譜,研發PB級城市交通信息快速檢索平臺,探尋原來單一數據分析發現不了的價值,輔助提升交通管理決策水平。
在高效推動交通數據賦能應用方面,構建共性集約處理、個性靈活響應的快速建模環境,創新打造“集中建模、多處賦能”的集約化數據服務模式,避免同類數據需求重復建模,提升數據建模成效,并賦能“穗智管”“廣州交通·行訊通”“智慧交通平臺”等城市智能平臺。
今年,廣州將深入開展視角更宏觀、場景更豐富的多源異構數據關聯分析和綜合研判,構建綜合交通應用場景,提升行業管理和市民出行服務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杭州
打造“城市大腦”全國樣板
杭州作為國內發展數字經濟和建設智慧城市的領軍城市之一,在道路規劃、建設、管理方面,十分重視智能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一方面,通過隨路布設電子卡口、微波檢測器、地感線圈等設備,采集實時交通數據。另一方面,通過杭州市交通擁堵指數系統、“城市大腦”等的建設,開啟了利用大數據改善城市交通的探索模式。
杭州“城市大腦”是全國交通運輸領域的治理樣板。從交通治堵領域起步,經過多年的積累和演進,“城市大腦”建設應用取得了豐碩成果。
目前,在交通治堵方面,實現了宏觀交通態勢感知。“城市大腦”像CT一樣每2分鐘對城市道路交通狀況進行一次掃描,實時感知在途交通量、延誤指數、快速路車速等“生命指標”,供決策指揮人員量化掌握實時路況并作出決策。當交通態勢指標變差時,“城市大腦”自動發出預警,提醒指揮人員予以響應處置。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