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中國智能交通協會2023年度第一期“創新·賦能”行業交流活動(以下簡稱“活動”)在南京舉辦。本次活動由中國智能交通協會主辦,南京萊斯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百度智行科技有限公司協辦,協會城市交通專委會、協會道路交通優化與控制專委會、中國人民公安大學交通管理學院支持。
本次活動以“城市交通治理數字化新發展”為主題,北京、天津、上海、山東、山西、青海、四川,南京、鄭州、西安、寧波、廈門、珠海、常州、無錫、保定、泰州等30余個省市交通管理部門領導,清華大學、同濟大學、東南大學、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北方工業大學、廣東警官學院、江蘇警官學院、湖南警察學院等高校院所專家,以及協會會員單位的300余名代表參會。
中國智能交通協會理事長李朝晨致歡迎辭,他指出數字化技術是交通治理變革的內在驅動,是解決城市交通治理疑難雜癥和沉疴痼疾強有力的手段,通過先進的數字化技術在城市交通場景的落地應用,能夠強化交通治理信息化,有效提升交通精準感知、精確分析、精細管理、精心服務能力。
東南大學土建交通學部王煒主任,進行了題為《現代城市交通演變與治理數字化的技術趨勢》的分享,他指出:在中國城市交通發展的不同階段,交通數字化的重點與表現形式并不相同,但不管在哪個階段數字化一直是支撐交通供需平衡的基礎技術,而交通數字化中最核心的,是以交通數字化為基礎的交通分析模型。
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研究中心楊曉光主任,進行了題為《城市交通體檢與綜合智理》,他強調:破解交通問題需要綜合智理,要把規劃、建設、管理三大環節結合起來,從末端管理向前端治理轉變,城市交通及其建設與理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系統工程,交通健康智能診斷系統是交通問題對策之魂。
南京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顧懷中總工程師,進行了題為《智慧城市交通管理關鍵技術需求分析》的分享,他認為:基于GIS的交通管理數據底盤要關注交通信息的空間關聯,應該通過不同的信息體現空間關系,從而實現通過空間關系提取交通變化規律。由信息到規律,我們關注的還不夠。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城市交通研究分院趙一新院長進行了題為《城市交通治理知識圖譜標準化與應用探索》的分享,他強調:傳統關系型數據庫在交通建模復雜性和多階搜索性能上存在短板,而知識圖譜的多源數據融合和多階深度檢索效率優勢明顯。城市交通治理領域的知識圖譜應用體系尚屬空白,交通治理知識圖譜的設計技術體系亟待構建。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交通管理學院馬駿教授進行了題為《面向新工科建設和公安交管人才培養,搭建產學研用協同育人實踐創新平臺》的分享,他指出現階段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人才的培養面臨學科研究方向不明確、人才培養目標不準確等問題。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成立了交通安全行為科學實驗室,以期對接公安實戰需求、構建工科專業新結構,探索新工科自主發展、自我激勵機制。
來自北京、濟南、寧波、保定、平潭城市交通管理主管部門的領導,以及企業代表圍繞活動主題進行前沿技術與落地案例分享。
活動同期,舉辦了城市交通管理經驗交流閉門會、中國人民公安大學交通安全行為科學實驗室揭牌儀式。
中國智能交通協會“創新·賦能”行業交流活動是協會面向智能交通行業相關領域產、學、研、用的需求與發展組織開展的專題公益活動。2023年度第二期活動將于5月份舉行,敬請行業同仁持續關注。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