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慧城市建設的關鍵節點,如何緩解交叉路口通行壓力,降低交通事故發生概率,已然成為近年來智慧交通建設的核心場景問題之一。為實現交通管理可視化、精細化、智能化、協同化發展,全息路口成了智慧交管領域的熱詞。
伴隨著行業和市場的演進,以及數字孿生等數字技術的進步,基于全息感知,具備雙向映射、動態交互和實時連接能力的孿生路口,也正成為行業探索的新方向。
從全息路口到孿生路口
城市交叉路口是城市道路中環境最復雜、參與者最多、問題狀況最頻繁的交通場景。它是道路交通系統的節點和樞紐,承擔了大量交通流量。在城市交叉路口場景中,經常會出現交通安全管理壓力大、非現場執法難和重點車輛管理難,以及交通擁堵嚴重、指揮調度難、信號調優難等問題。
數據顯示,在城市道路發生的交通事故中,有超過60%發生在交叉路口及附近。為優化交叉路口管控,提升道路通行能力,行業紛紛將目光投到可掌握交通態勢、可監控路口行為的全息路口上。
何為全息路口?作為城市交通精細化管理創新的產品和服務,全息路口是融合路口雷達+電警/卡口攝像機等多種感知設備,以及行業最新感知、地圖等技術,對路口車輛、人流信息進行抓取并而生成精細化數據的管控過程,具備“全方位感知+超強計算+可靠通信”的能力,不僅能實時感知監測任何路口沖突點,為管控人員提供“路口上帝視角”,還能實時顯示路口信號控制方案和當前相位,實現路口與干線的信控優化。
看到以上種種優勢,各大行業廠商先后推出一系列基于全息路口的解決方案,助力交通行業數字化轉型。2021年,世紀高通面向交警支隊/大隊秩序處推出全息路口產品,輔助交警提高管理效能,提高路口通行效率;中控信息則是從路口級交通管控實戰業務出發,實現路口多維安全預警、路口精細管理、車路協同場景下的交通信息服務等。
眾多互聯網科技企業也憑借強大技術優勢,在全息路口領域進行探索。騰訊通過端邊一體的全息融合感知體系成功搭建二維全息路口,用于助力提高交通通行效率;華為也推出全息路口解決方案,并聯合眾多行業企業發布全息路口標準,助力交通管理走向科學化、精細化。
眾多實踐表明,全息路口的確能夠提升道路通行效率,提高群眾出行幸福感。但在方便大眾的同時,其短板也慢慢暴露出來。
全息路口主要采用雷達技術監測,存在對全天候大范圍交通事件監測不穩定、對行人和物品監測效果較差等問題。有科研團隊曾做針對市面上多款主流雷視一體機做過測試,軌跡和車輛能夠同時相符合的,表現最好的不超過60%,這表明智慧全息路口監測誤差范圍仍舊較大,不能保證城市交叉路口的交通監管精度。
與此同時,數字孿生行業大熱,其技術應用在智慧交通領域中見益明顯。眾多行業人士認為,具備實時性、閉環性的智慧交通,將是未來交通發展的新方向。在此大背景下,全息路口這個小分支上也開出了孿生的花,孿生路口新概念映入人們眼簾。
實現道路場景三維立體可視+精準觸達
不同于全息路口的二維視角,數字孿生路口是三維立體的,具備“三維實時仿真+ 精準預測+ 動態控制”能力。
孿生路口的本質原理是通過數字孿生技術,對路口場景進行模擬、驗證、預測、并控制物理實體的全生命周期過程。在完成數字映射的全息感知后,孿生路口能夠通過三維立體路口場景還原,對交通信號進行動態控制,從而保障路口車流、人流安全高效通行。
例如,當路口出現前方車輛故障導致占用一條車道的情況時,孿生路口交通仿真系統可以及時獲取車輛、道路以及周邊人流等信息,推測在當前管控方案和流量狀況下,是否會發生擁堵以及發生何種級別的擁堵。
預判完畢后,孿生路口信息系統將向管理者立體化預演事件演化過程,靈活調整后期管控策略,優化交通信號指示調配,輔助管理者實現通行效果最優,這是孿生路口從三維立體可視到精準決策的流程優勢體現。
目前,孿生路口已經在行業有所應用。比如說,在北京海淀區進行的全息路口試點項目中,萬集科技通過全息全域感知和實時動態孿生技術,實現了車道級的流量檢測和排隊檢測,以及信號燈控制策略的實時調整,大幅提高路口的通行效率。
騰訊等互聯網科技企業也在二維全息路口基礎上,進一步構建實時孿生路口,實現對路口全場景的虛實互動和仿真推演。
騰訊智慧交通首席架構師趙鑫此前曾在演講中介紹說,首先通過在感知層構建端邊一體的感知計算體系,獲得全息融合感知能力,然后通過聚合互聯網大數據、行業自有設備數據和第三方數據等多源數據,并與地圖關聯,搭建時空一體的框架,最終形成全域可計算路網。在實際應用中,當“感知到道路前方發生交通事故時,通過數字孿生體系的計算和決策,可以及時關閉事故車道,并引導車輛安全行駛”。
數字孿生路口能夠賦予全息路口更強大的能力,是優化交叉路口、提升道路通行能力、降低交通事故發生率更為有效的手段之一。更重要的是,相比全息路口,孿生路口除了在路口監測方面,性能更全面、更穩定之外,在面對車輛等C端的信息觸達方面也有顯著突破。
孿生路口監測預警過程中,路側傳感器、車載智能終端等會產生大量的交通數據,騰訊等科技企業在對這些數據進行分類、管理、清洗和標注和可視化處理后,還能利用基于社交、內容和服務等形成的用戶觸達先天優勢,為公眾提供精準的通行信息與服務。
趙鑫表示,騰訊的數字孿生技術從感知、實時互動到仿真推演和輔助決策,整個鏈條是打通的。可以在對數據進行分析后“做出精準決策,再以靈活方便的形式進行主動推送,為個體用戶提供停車誘導、燈態倒計時顯示等在內的多種C端信息觸達服務,助力用戶安全愉悅出行。”
全息路口和孿生路口都是比較新穎的概念,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在實際應用中可以根據不同業務場景靈活轉換,考慮二維和三維兩套系統并行運營。
趙鑫介紹說,在日常路口指揮實戰業務中,可以啟動全息路口;在重大活動、應急指揮、交通規劃等有推演及決策需求場景中,可以啟動孿生路口,利用數字化世界的逼真場景發揮更佳計算效果。二者相輔相成,達到效益最大化,為智慧交通路口信息化管理提供支持。
在智能交通市場持續增長的大背景下,一邊是數字孿生等前沿技術在迅速生長進化,一邊是交通管理運營部門和企業在不斷推進產業融合,加速智慧路口的規模應用和標準體系建成。相信未來,不僅復雜的路口將變得智能化,還會有更多交通細分領域將踏上數字化、智能化的發展道路,一同加速交通數字化轉型進程。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