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開車上高速最怕電量告急,現在服務區的超充樁比加油槍還多!”3月4日,新能源車主李先生邊給車輛充電邊感慨。這位開了5年新能源車的“老司機”,親歷了重慶充電網絡從“里程焦慮”到“充電自由”的蛻變。重慶便捷超充生態初步成型的背后,離不開市屬國企合力助推重慶打造“便捷超充之城”。
“綠能體系”去年投建超快充站260座
2024年3月,重慶市政府辦公廳印發《重慶市新能源汽車便捷超充行動計劃(2024—2025年)》,明確提出構建以超充為主體、新能源汽車與電網融合互動的高質量充電基礎設施體系,助力世界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建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為加快全市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重慶市地產集團及所屬重慶綠色能源公司與重慶高速公路集團有限公司、重慶物流集團有限公司、重慶市公共交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達成合資合作,共同打造“綠能體系”。
2024年,“綠能體系”共投建超快充站260座(綠色能源公司180座、數字交通公司57座、物流綠能公司10座、驛滿新能源公司13座)、超快充樁1681個(綠色能源公司865個、數字交通公司446個、物流綠能公司80個、驛滿新能源公司290個),初步形成規模效應,實現全市范圍內充換電基礎設施的全面覆蓋和多場景服務能力。
高科體育中心智能超充示范站
滿足多元化充電需求打造3類產品
夜幕降臨,網約車司機程女士熟練地打開“渝易充”APP,智能調度系統根據實時路況,推薦了最近的充電站——距離她所在位置僅2.3公里的智能超充示范站,這兒不僅提供充電服務,還配備了空調、按摩椅、熱水、自助購物機等。
為滿足網約車司機、新能源車主及廣大市民對充電補能和休閑消費的復合需求,綠色能源公司打造了綠能低碳中心、智能超充示范站、智能超充標準站3類產品。2025年1月,“綠能體系”運營場站月充電量達到1753.2萬度,約占全市所有公共充電站充電量的21.67%。
在備受關注的高速場景,為解決新能源車主節假日出行焦慮,重慶市屬國企加大投資力度,截至2024年底,重慶市高速公路服務區已建成232座充電站、配備1205把充電槍,服務區充電設施覆蓋率達到100%,其中超充站142座、超充槍248把,超充站覆蓋率達54%。
美業路智能超充示范站
目前,高速公路充換電網絡已覆蓋成渝沿線、重慶一小時經濟圈、兩小時內城際通勤等主要交通干線,有效支撐新能源汽車跨城、長途出行需求。2025年春節期間,充電量達241.37萬千瓦時,服務電動汽車11.1萬車次,同比分別增長25.99%、16.72%,實現充電量、服務次數雙提升。
公共交通領域,為加快推動新能源公交及出租車普及,市屬國企大力推進公交場站充換電設施建設。其中,驛滿新能源公司積極推進超充站和公交V2G示范站建設。與傳統超充站不同,V2G示范站能實現電動汽車和電網之間的雙向互動,充電站不僅能為汽車充電,還能進行反向放電,相當于把電動汽車變身一個巨型“充電寶”,同時車主也能利用“谷時充、峰時放”來獲取收益。截至2024年底,已通過合作和自建實施公交超充站11個,V2G示范站17個,在19個公交站場建設420個充電樁。
物流運輸領域,市屬國企依托物流樞紐、鐵路場站、港區碼頭等豐富的應用場景,加快推動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已在國際物流樞紐園區、巴南區遠志達物流園區等各大園區投建新能源基礎充換電設施。其中,截至2024年底物流綠能公司共有49座充電站、567個充電樁服務于公路交通系統。
推動川渝充換電基礎設施一張網
2024年8月,由綠色能源公司打造的重慶市統一充換電公眾服務入口“渝易充”APP正式上線,具有找樁、查價、掃碼充電等功能,服務市民群眾、服務行業監管、服務產業發展,截至目前已接入全市4600余座充換電站,其中超充站1350座,廣泛覆蓋各主要交通節點,為重慶市民綠色出行提高了便捷度。
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充電設施互聯互通,跨省充電已成常態。2025年2月,綠色能源公司與四川蜀道集團旗下蜀道新能源公司達成戰略合作,“渝易充”APP與“蜀道暢充”正式實現互聯互通,通過打破數據壁壘、優化資源配置,推動川渝充換電基礎設施一張網的建設,形成更具規模效應和服務優勢的充換電網絡。未來還將持續優化充換電基礎設施網絡布局,進一步拓展區域合作,加強跨區資源共享,不斷完善充換電網絡布局,推動川渝兩地在新能源汽車產業、充換電服務等多個領域的深度協同,提升智能充電網絡的覆蓋和服務效能。
下一步,“綠能體系”市屬國企將加快推動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發力新能源重卡補能等新興領域,推動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提升城市充電補能體系智能化、便捷化水平,助力全市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發展,支撐西部陸海新通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為重慶“便捷之城”建設和“渝車出海”戰略注入綠色動能。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