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離子動力電池是新能源汽車的‘心臟’。如果能夠自主生產高質量的鋰離子動力電池,相當于在這片市場上優先搶占了話語權……”一談及自己的研究領域,2022年江西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孚能科技(贛州)股份有限公司研發專家吳強的話匣子瞬間被打開。
46歲的吳強深耕鋰離子動力電池研究近20年。2020年來孚能科技(贛州)股份有限公司之前,吳強在全球知名整車廠商工作了10多年,這讓他對新能源汽車與鋰離子動力電池產業的現狀與發展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
眾所周知,里程焦慮一直是新能源汽車的一大痛點。如何提高鋰離子動力電池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是鋰離子動力電池產業的關鍵技術難題。越是難啃的骨頭越要啃,吳強帶領團隊先后攻克了正極材料開發、低溫性能提升等技術難題,成功開發了低成本、高安全、能量密度高達285Wh/kg的軟包鋰離子動力電池并實現工業化生產,配套于國內知名汽車制造商的純電動汽車,2021年累計銷售近萬輛,銷售額達5億元。
在專注技術開發的同時,吳強還用心做好傳幫帶工作。他原創開發了三電極電池技術,具備非常高的精確性、可靠性和實用性。為了讓該項技術全面應用到公司的產品上,他在每個電芯研發小組選出一名動手能力強的同事,手把手地教,每一個步驟都詳細講解。通過演示和實際操作,同事們迅速掌握了這項技術并推廣至公司所有在研和量產項目中。他還把推廣范圍擴大到公司的品質、工藝等部門,讓該項技術在全公司開花結果。
創新路上,吳強分秒必爭。面對各項急難險重任務,常常能看到他拼搏奮戰在一線的身影。收獲榮譽的他,如低垂稻穗一般謙遜。他說:“創新是一場沒有終點的賽跑。打造新能源汽車‘強心臟’,是我奮斗的目標!”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