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學教授焦魁團隊與合作者成功研發超高功率密度的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其性能比主流同類產品提升近兩倍。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于《焦耳》。
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實現“雙碳”目標,全球能源系統正經歷深刻轉型。氫能作為一種潛力巨大的低碳能源載體,在此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氫燃料電池被視為最有前景的氫能應用技術之一。然而,如何提高其體積功率密度成為目前技術上的重大挑戰。
焦魁團隊對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結構進行重構并集成新組件,改善了氣-水-電-熱傳遞路徑,成功實現了超薄、超高功率密度的燃料電池。
團隊通過引入靜電紡絲技術制成的超薄碳納米纖維薄膜及泡沫鎳,去除傳統氣體擴散層和溝脊流道,有效降低了膜電極組件厚度約90%,降低了80%以上的反應物擴散導致的傳質損失,最終將燃料電池體積功率密度提升近兩倍。
經研究團隊估算,采用這種新型燃料電池結構的電堆峰值體積功率密度有望達到每升9.8千瓦,比目前市面上主流同類產品性能提升超過80%。該成果為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指導。
特別推薦:氫能與燃料電池展參觀報名http://chinaiut.mikecrm.com/JGxgLEl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