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發布的《山東省氫能產業發展工程行動方案》提出,到2025年,實現氫能產業規模超過1000億元,累計推廣燃料電池汽車達1萬輛、建成加氫站100座。而作為氫能產業發展的重要一環,氫能汽車在山東正蓬勃發展,9月1日,濰柴與青島圣通華有限公司等3家企業簽訂1100輛氫燃料電池商用車訂單,將在未來3年完成訂單的交付;在此之前的8月27日,濰柴200輛氫燃料電池商用車剛剛在濰坊完成運營交接。
不過記者在深入采訪氫能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后了解到,氫能汽車目前還缺乏足夠的應用場景,而加氫站數量不足、氫氣價格居高不下、扶持政策有待落地等因素,仍制約著氫能汽車的商用化前景,業內人士也呼吁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攜手拓展氫能生態圈。
01氫能汽車商用“加速”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濰柴集團、中國重汽與青島圣通華有限公司、淄博展鴻汽車有限公司、同心智行物流科技有限公司當天簽約的1100輛商用車,涵蓋4.5噸城市物流車、18噸物流車、49噸牽引車等各系列產品,搭載的濰柴氫燃料電池功率覆蓋50-200kW,具有零碳舒適、安全可靠等特點。
作為圣通華的總經理,高勇當天與濰柴集團、中國重汽簽署了300輛氫燃料電池商用車的合作協議,計劃在未來兩到三年內推廣300臺氫燃料重卡。而在專注于物流運輸的圣通華,已有6輛氫燃料電池重卡正在運營。
“從6月使用至今,最多的一輛車已經跑了3萬公里左右,司機駕駛的舒適性以及動力方面都不錯。”高勇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6輛氫燃料電池重卡基本是跑青島到淄博的專線運輸,以拉運集裝箱為主。高勇認為,在商用車領域,相對于純電動車,氫燃料商用車可以滿足長續航、低溫等多種復雜工況的需求,可以說是未來物流運輸領域實現碳中和終極解決方案。
“百公里氫耗2公斤,按35元/公斤的氫氣價格測算,與柴油機基本持平。”山東重工集團有限公司新能源業務總監、國家燃料電池技術創新中心主任徐子春介紹說,此次簽約的4.5噸氫燃料輕卡車型,燃料電池額定功率50KW,續航里程超過500公里,可用于城市物流和冷鏈運輸。“按500輛輕卡測算,每年二氧化碳減排12000噸。”
徐子春向經濟導報記者表示,目前在淄博與青島港間進行集裝箱運輸的49噸氫燃料電池牽引車,整車滿載續航可以達到600公里,單車月均行使12000公里,從運營成本分析,百公里氫耗8公斤,按加氫價格35元/公斤測算,與柴油車使用成本基本持平。
經濟導報記者了解到,氫燃料電池商用車能迅速推向商用,得益于濰柴集團、中國重汽在氫能商用車應用領域的提前布局。從2016年投資弗爾賽,到2018年戰略投資巴拉德,再到2020年年產20000臺氫燃料電池產線投產,濰柴先后投資40億元布局新能源業務。
02氫能應用場景待完善
“我們將以此次合作為樣板,逐步完成產業活化和相關配套基礎設施建設。”高勇表示,圣通華還將與產業鏈優秀企業,在技術創新、產業協同、市場拓展等方面通力合作,共同打造國內領先、全球一流的氫能商業集聚區。
不過,氫能汽車的商用也面臨著諸多現實的壓力。
“青島加氫要60多塊錢一公斤,太貴了。要是氫的價格能降下來,物流企業才有賬算。”高勇向經濟導報記者表示,氫氣的儲運價格太高,對終端用戶造成了很大影響。“低碳能源制氫成本過高、氫能基礎設施欠缺、法規不完善等問題,都阻礙著氫能的發展。”
而在儲氫、運氫成本尚無法大幅下降的情況下,在氫源附近打造合適的應用場景就顯得至關重要。“氫燃料商用車更適合在具備加氫站的城市或園區,進行物流、公交等行業的率先應用,社會散戶應用還不具有經濟性。”
濰柴集團黨委書記、總經理胡海華表示,濰柴需要攜手產業鏈上下游合作伙伴打造閉環,必須在制氫、儲氫、運氫、加氫、用氫各個環節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才能加速實現氫燃料電池更大規模更多場景的商業化應用。與之相呼應的,多家氫能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參與見證了簽約活動,有氣體巨頭空氣產品、中國石化、華潤燃氣、山東海化,加氫站相關的氫楓科技、舜華能源、凱豪達能源、康普銳思,以及制氫和儲運氫企業華電集團、東岳未來氫能、奧揚科技、中集安瑞科。
“氫能發展需要高效運作的產業鏈,更需要‘制儲運加用’全產業鏈互利共贏的生態圈。”作為終端用戶,高勇呼吁,整個氫能產業需要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通力合作,只有互助才能共贏。“國家的氫能補貼,也應該向終端用戶、加氫站傾斜,誰用氫誰得益,才能促進終端的商用。”高勇還建議,對副產氫企業建加氫站應給與政策傾斜,這樣才能在供應端提供更多優質低價的氫氣。
在基礎設施打造方面,濰坊先行一步,現已建設了5個加氫站,為氫能汽車商用提供支持,而18條氫燃料公交專線的運營,已使濰坊成為全球氫燃料公交線路最密集的區域,正在形成氫能公交場景閉環。
徐子春也表示,為了進一步推動氫能汽車商用,相關企業也會積極向政府爭取政策支持,比如氫能商用車在濟青高速的通行費優惠、或者在濟南等城市內環的路權保障等。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