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消息,我國單體最大水電解制氫裝備日前在廣東成功下線。該套水電解制氫裝備每小時產氫量可達2000標準立方米,完全自主設計與生產制造,具有電流密度高、能耗低、體積小、重量輕、工藝先進等優點,可實現一鍵式操作,無人值守。
這條消息近幾天刷爆了“朋友圈”。廣東總是在不經意間將氫能產業的發展向前推進。該省已經成為我國氫能產業發展的標桿,那么廣東發展氫能到底優勢何在?
廣東打造氫能發展差異化模式
廣東省在核心技術研發及產業化、車輛推廣、加氫基礎設施建設等環節開展了一系列探索。
廣州是廣東省的客流物流樞紐,是燃料電池汽車創新研發中心、整車和關鍵零部件制造基地、粵港澳大灣區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核心區;
佛山是技術及標準創新高地、燃料電池和核心部件及汽車產業制造高地、根植傳統優勢行業的示范應用先行區;
東莞是燃料電池關鍵零部件研發制造高地,同時擁有丙烷脫氫副產氫來源;
中山是液氫裝備和燃料電池核心零部件特色產業集聚區;
云浮是燃料電池汽車高端裝備制造基地;
珠海具備工業副產氫來源;
陽江具備海上風電潛力。
截至2021年年底,廣東省匯集氫能企業超400家,產業產值超100億元,涵蓋燃料電池電堆、系統及關鍵核心零部件制造,燃料電池汽車整車制造,以及氫氣制備、儲運、加注等領域,年產值超100億元,是全國規模最大的氫能及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集群,涌現出以廣汽集團、一汽解放、清極能源、鴻基創能、國鴻氫能、廣東濟平、通用氫能等為代表的產業鏈龍頭企業。
廣東氫能產業情況,來源:佛山環境與能源研究院
占盡兩端優勢
廣東的氫能產業發展之所以如此迅猛,時不時會爆出令人艷羨的成果,很重要的一點是這里在制氫端和用氫端占盡優勢。有著風電、核電的資源,發展綠電制氫,廣東具備先決條件;在用氫端,有著公共交通領域、港口碼頭和化工等領域對氫能的大量需求,廣東可以在當地實現自產自銷,自給自足。
廣東省海上風能、核電場址資源較豐富,利好“綠氫”發展。截至2019年底,全省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5153萬千瓦”。據《廣東省培育新能源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1-2025 年)》,到2025年,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約1億千瓦,其中風電、光伏、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約4200萬千瓦,制氫規模約8萬噸,氫燃料電池約500萬千瓦,儲能規模約200萬千瓦。
粵港澳大灣區氫能基礎設施建設提速,燃料電池車輛推廣規模不斷擴大,氫能船舶、熱電聯供及氫能社區等也在逐步開展示范。
交通運輸領域是氫能產業下游應用市場發展的突破口,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在佛山、廣州、深圳和中山的公交車、物流車等領域已具備一定推廣規模。截至2021年底,廣東省累計推廣燃料電池車超3000輛,以物流車(約占65%)和公交車(約占35%)為主,累計運營里程超3000萬千米,推廣數量與運營里程均居全國第一。
今年“十一”國慶期間,廣東的兩輪氫燃料電池自行車又刷了一波存在感,騎行15分鐘僅需1元,續航可達80公里,最高時速可達25千米。這種共享氫燃料電池自行車一旦普及拓展,對于氫能的消費端又將起到帶動作用。
從地理位置看,廣東毗鄰香港、澳門這些不具備氫氣生產能力的城市。這也給其氫能外輸帶來的機會,以香港為例,當地正在積極探索氫能在發電和交通領域的應用,中集安瑞科也計劃在香港建設一座加氫站,加氫站將通過粵港合作實現未來氫能的供給保障。
政策優勢強力助推
廣東省的氫能政策體系相對完善,截至2021年年底,廣東先后出臺了54項政策體系,涵蓋氫能產業攻關研發、安全監管、資金保障、建設運營、推廣應用等方面,確保了氫能產業的健康發展。
2021年6月28日,廣州市黃埔區發展改革局、廣州開發區發展改革局聯合發布關于印發《廣州市黃埔區廣州開發區促進氫能產業發展辦法實施細則》的通知。
對于獨立占地固定式加氫站,每站可補助200萬元;對于橇裝式加氫站,每站可補助50萬元;對于油、氫、氣、電一體化綜合能源補給站,每站可補助250萬元;
對日加氫能力達500kg以上的加氫站給予運營補貼,補貼標準為:2021年度,氫氣銷售價格不高于35元/kg的,補貼20元/kg;2022-2023年度,氫氣銷售價格不高于30元/kg的,補貼15元/kg。
2021年12月,深圳也發布了《深圳市氫能產業發展規劃(2021-2025年)》,加大氫能產業扶持力度。
今年2月10日,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發布了《關于組織開展2022年區促進氫能產業發展辦法兌現工作(第一批)的通知》,根據該通知,一些氫能協會、加氫站以及重點氫能項目將獲得40萬——500萬不等的補貼。
政策補貼對于氫能企業和產業發展來說,都可以起到一定的積極引導作用。尤其是氫能科技創新領域正需要研發資金投入,有了政策支持對于廣東整體的氫能技術的發展大有幫助,也會促進當地氫能生產和使用成本降低。這是廣東氫能產業發展的根本優勢所在。
在政策支持下,廣東目前已建成了廣東省燃料電池技術重點實驗室(華南理工大學)、哈工大(深圳)氫能與燃料電池研究院、廣州氫能源創新中心等研發支撐平臺,大力推進氫燃料電池及系統等核心關鍵技術攻關,部分領域已掌握了一批核心技術。
不僅如此,廣東還開展了先進能源科學與技術省實驗室建設工作,聚焦氫能等新能源領域,著力破解能源領域重大科學問題,突破“卡脖子”核心技術,為滿足廣東能源需求、降低用能成本、保障能源安全提供有力支撐。
綜上所述,廣東的氫能產業發展取得今天的成績并非一日之功,從政策到企業再到技術和應用,廣東氫能發展占盡先機,大灣區的氫能產業終將成為中國氫能的一面旗幟。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