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6日,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上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上海市生態環境局、上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上海市交通委員會等六部門聯合印發了《上海市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簡稱“《實施方案》”)。
《實施方案》提出了三個主要目標:
到2025年,碳中和相關領域創新體系逐步形成,能源、工業、建筑、交通等重點行業和領域突破100項低碳關鍵核心技術,建成10個重大示范項目與工程,建設10個碳中和相關領域的重點實驗室和5個綠色技術創新中心,助力產業新舊動能接續轉換,支撐主要耗能產品和主要行業能效達到國際和國內先進水平。
到2030年,綠色低碳科技創新體系更加完善,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明顯增強,低碳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形成規模,前期部署的前沿和顛覆性技術取得突破,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低碳零碳負碳關鍵技術和應用示范,為碳中和戰略推進提供技術儲備和路徑指引,高質量支撐我市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
2060年前,我市低碳零碳負碳技術引領國際先進水平,支撐我市碳中和目標高質量實現,為國家碳中和戰略做出積極貢獻。
關于氫能,《實施方案》內容如下。
專欄2 氫能利用
圍繞氫能的制取、儲運、加注與多元化利用,系統布局研發綠氫的全產業鏈關鍵技術和核心部件,推進氫能多場景應用示范和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制氫:研究低成本高溫固體氧化物電解制氫技術、可再生能源高效低成本制氫技術、高效制氫的新型催化劑和工藝系統、深遠海風電耦合制氫技術、海上風電綠氫制備技術等。
儲運氫:研發70兆帕及以上高效儲氫技術及裝備、基于輕質元素的高儲氫新材料、氫儲能關鍵裝備和系統集成技術、大規模及長距離管道輸氫技術、“光伏+氫儲能”一體化技術,并探索靈便型固液儲氫等新型氫儲運技術。
用氫:研發氫能規模化應用的安全防護技術、富氫燃料發動機技術、高性能長壽命低成本氫燃料電池系統、天然氣摻氫及終端應用技術、氫燃料電池分布式熱電聯供技術等,提高催化劑、質子交換膜、碳紙等關鍵材料的可靠性、穩定性和耐久性,掌握燃料電池全鏈條關鍵核心技術,開展氫冶金、氫混燃氣輪機、摻氫航空發動機、純氫動力電池等前沿技術研究。
專欄3 傳統能源高效清潔低碳利用
靈活智慧火電:研發智能自適應火電深度調峰技術、650-700℃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技術、高溫亞臨界綜合升級改造技術、重型燃氣輪機和高效燃氣發動機關鍵裝備、新型高效低碳循環發電系統、燃煤發電與儲熱耦合靈活運行技術、摻氫天然氣/摻燒生物質等高效低碳工業鍋爐技術、燃煤污染物低能耗深度控制技術等。
專欄5 低碳/零碳鋼鐵
鋼鐵流程再造:研發富氫碳循環高爐冶煉技術、氫基直接還原技術、廢鋼電爐流程集成優化技術、近終形制造技術、高品質生態鋼鐵材料制備技術、鋼-化一體化聯產技術等。
專欄9 低碳/零碳交通
新能源載運裝備:研發高性能電動、氫燃料電池車輛等低碳能源驅動載運裝備技術、重型陸路載運裝備電氣化/混合動力技術、大運量軌道交通關鍵技術、水運載運裝備應用清潔能源動力技術、生物基航油/氫能航空器/電驅動航空器技術等。
專欄14 低碳/零碳/負碳前沿技術研究
新型綠色氫能:研究基于合成生物學、太陽能直接制氫等綠氫制備原理與關鍵技術。
專欄16 低碳零碳科技示范區
崇明世界級生態島:集成示范新型電力及可再生能源利用關鍵技術、低碳零碳建筑和交通技術、新型二氧化碳捕集利用技術、固碳及生態碳匯增匯技術、低碳農業生產技術、農林廢棄物碳資源高效高值利用技術等,推動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支撐崇明世界級生態島走出一條資源利用高效、環境保護嚴格、脫碳成效顯著的高質量發展道路,建設若干零碳氫能示范社區,建成碳達峰碳中和示范區。
寶武集團:推進寶武集團加快開展鋼鐵生產流程低碳轉型,清潔能源替代、極致能效,探索開展富氫冶煉、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以及綠色低碳鋼鐵新材料等低碳前沿技術創新示范,支持寶武集團建設國家級低碳冶金技術創新中心、世界級氫能產業園,支撐寶武集團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上海化工區:加大副產氫利用,探索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電解制氫,集中示范多元化制氫技術,加快新能源材料以及二氧化碳資源化等技術的應用,推進低碳原料替代等流程再造技術示范,探索提高生物基、廢物基原料比例,支持打造上海國際化工新材料創新中心,支撐建設“上海化工區綠色低碳示范園”。
重點區域:推動臨港新片區可再生能源技術、氫能技術、低碳交通技術應用示范,深入推動低碳技術研發應用和新興產業裝備發展深度融合;在“五個新城”等重點區域集中示范可再生能源利用、公共建筑光儲直柔系統、低碳智慧交通、低碳人居環境技術等,支撐重點區域低碳轉型示范引領。
特色園區/零碳社區示范:支持集成各類創新要素,實施低碳技術重大項目和重點示范工程,探索低碳技術和管理政策協同創新,打造重點領域低碳零碳技術創新典范。支持重點園區實施循環化、低碳零碳化改造,開展跨行業綠色低碳技術耦合優化與集成應用,建設綠色低碳零碳循環工業園區、低碳氫能產業島、零碳氫能生態島;在有條件的地方開展零碳社區示范、低碳零碳新型基礎設施示范。
專欄22 碳達峰碳中和國際國內科技合作
碳中和科技創新國際交流:依托浦江創新論壇,圍繞可再生能源、儲能、氫能、低碳工業流程再造、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