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年初以來,氫能產業政策發布明顯提速,以燃料電池為代表的氫能開發利用技術正成為氫能源利用的重要解決方案,商用車作為燃料電池應用的重點領域,成為推進氫能多元化示范應用的核心方向之一。
3月5日,政府工作報告中,氫能作為新興能源被首次提及。報告指出,“要加快前沿新興氫能、新材料、創新藥等產業發展”。
此前,山東省交通運輸廳、山東省發改委、山東省科技廳三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對氫能車暫免收取高速公路通行費的通知》,自2024年3月1日起,對本省高速公路安裝ETC套裝設備的氫能車輛免收高速公路通行費,試行2年。
從應用環節看,氫燃料電池在中重型車輛上的應用是推進氫能多元化示范應用的核心方向之一。
多家券商分析認為,2024年開始,氫能相關產業政策高頻發布。政策催化下,氫能全產業鏈發展有望提速。
氫能發展提速
3月1日,山東省將免征氫能車輛高速公路通行費的消息引爆資本市場,A股氫能板塊集體爆發,50多只氫能概念股上漲超9%,氫能源應用再度引發市場關注。
2019年,國務院首次將“推動充電(加氫)等基礎設施建設”寫入當年政府工作報告,氫能源迎來發展新篇章。
此后,多項涉及氫能的政策紛紛出臺;2022年3月,國家發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下稱“規劃”),氫能發展國家級頂層設計正式落地。
規劃提出,氫能是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用能終端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載體,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重點發展方向。因此,需要牢牢把握全球能源變革發展大勢和機遇,加快培育發展氫能產業,加速推進中國能源清潔低碳轉型。
其中,氫燃料電池在中重型車輛上的應用成為氫能多元化示范應用的重點推進方向。
按照規劃,到2025年,中國氫燃料電池車輛保有量將達到5萬輛,并完成部署建設一批加氫站,可再生能源制氫量達到10萬-20萬噸/年,成為新增氫能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現二氧化碳減排100萬-200萬噸/年;到2030年形成較為完備的氫能產業技術創新體系、清潔能源制氫及供應體系,產業布局合理有序,可再生能源制氫廣泛應用,有力支撐碳達峰目標實現。
2023年7月,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了《氫能產業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23版)》(下稱“《指南》”),成為首個國家層面的全產業鏈標準體系建設指南。《指南》明確了近三年國內國際氫能標準化工作重點任務,提出到2025年,制修訂氫能國家及行業標準30項以上;轉化國際標準5項以上,提出新提案3項以上。
2024年1月8日,海南省印發《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3-2035年)》。至此,國內已有28個省市出臺省級氫能產業發展規劃。
根據長江證券統計,截至2024年1月31日,已有30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針對氫能源發展提出量化目標,其中共19個省份公布氫能產業鏈產值目標,預計到2025年產值合計可達1.15萬億元。
同時,以2025年為節點,共有北京、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及內蒙古等8個省市公布了定量的制氫產能目標,合計為226.7萬噸/年;甘肅、海南、河北、吉林、江西、寧夏、青海及內蒙古等8個省市公布了定量的綠氫產能目標,合計為107.1萬噸/年;此外,上述30個明確量化目標省市中,有27個省市披露了加氫站建設計劃,擬建設數量合計約1264座。
華泰證券分析認為,2024年開始,氫能相關產業政策高頻發布,中國氫能政策體系逐步完善,氫能“制、儲、運、加、用”全產業鏈發展有望提速。
中信證券研報分析,在“雙碳”目標推進的過程中,綠氫重要性不斷提升。雖然目前綠氫經濟性尚未全面顯現,但減碳趨勢以及綠氫商業模式的不斷探索有望逐步助力綠氫實現產業化。
交通領域示范優先
應用環節看,目前,以燃料電池為代表的氫能開發利用技術正成為氫能源利用的重要解決方案。未來一段時間內,燃料電池的發展重心將繼續在商用車領域展開,氫能源從交通領域切入將重新塑造燃料電池產業鏈結構。
中汽協數據顯示,2021年和2022年,中國氫燃料電池汽車的銷量分別為1586輛和3367輛。
2023年,中國氫燃料電池汽車產銷量分別約為5600輛和5800輛,分別同比增長55.3%和72%。其中,1-11月,氫燃料電池汽車累計產銷量分別為4290輛和4291輛,同比增長42.6%和34.8%。12月,燃料電池汽車產銷量分別達到1300輛和1500輛,同比增長98.8%和149.1%,產銷增長再度提速。
根據國家發革委、國家能源局此前的規劃部署,到2025年,氫燃料電池車輛保有量將達到5萬輛。
長江證券在研究報告中指出,2015-2023年,全國燃料電池汽車累計產銷量達1.85萬輛和1.81萬輛,銷量完成2025年5萬輛目標的36.19%。僅以測算若完成目標,2024-2025年,氫能源汽車銷量合計需要達3.19萬輛,高增趨勢明確。同時,根據長江證券統計,截至目前,有25個省市明確推廣氫燃料電池汽車的具體數量,合計達11.58萬輛,明顯超出5萬輛規劃目標。長江證券預計,到2027年,中國氫能汽車市場規模要將達到1000億元以上。
受氫燃料電池汽車行業及其他新興應用場景的快速發展所推動,氫燃料電池系統市場規模將隨之擴大。
數據顯示,在國家政策扶持下,近年來氫燃料電池技術取得了長足進步。2018年至2022年,中國氫燃料電池系統出貨量規模由2018年的58.7MW升至2022年的602.8MW,復合年增長率接近80%,行業產值規模也由7.22億元增至28.93億元。長江證券預計,中國氫燃料電池系統的市場規模將由2023年的62億元增至2027年的450億元。
申萬宏源的研究報告顯示,自2023年下半年以來,燃料電池車和電解槽建設進度顯著加快,燃料電池車和電解槽年新訂單超17筆,金額超1213億元,其中6個項目為當地首個綠電制氫項目。
作為氫能源產業鏈的上游,制氫是產業鏈發展必不可少的一環。根據制氫工藝以及碳排放量的不同,目前,制氫工藝主要包括煤制氫、天然氣制氫等化石能源制氫(灰氫),工業副產品制氫及電解水制氫(綠氫)三種方式。目前傳統化石燃料制氫仍為主要方式。
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氫氣總生產量約9500萬噸,同比增約3%,其中中國產量占比30%。大部分氫氣通過傳統化石燃料生產,其中天然氣制氫是最主要的制氫方法,約占產氫總量的62%,其次為煤炭制氫,占比約為21%。2022年,全球低碳氫產量僅不到100萬噸,占氫氣總產量的0.7%。
由于灰氫技術成熟度高且成本較低,目前,灰氫仍占據氫能主要市場,但在節能減排需求大背景下,綠氫替代灰氫正成為全球氫能源發展趨勢。
國盛證券在研究報告中指出,隨著綠氫生產成本下降、減排需求的進一步提升,綠氫的市場將有顯著的提升。
據中國氫能聯盟研究院預計,遠期(2060年)超過75%的氫氣供應將來自綠氫,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80%。
綠氫項目的大規模建設將帶來核心設備需求的顯著提升。國信證券研報指出,目前主流電解水制氫方案中,電解槽仍為制氫設備成本中占比最大的部分,占50%以上,是電解水制氫設備中的核心一環。2023年,國內電解槽累計招標超2.3GW,對應電解槽市場規模約為42億元;預計2030年,電解槽新增需求為47GW,對應國內電解槽市場空間將達到565億元。同時,從全球維度來看,預計2030年全球電解槽新增裝機量138GW,對應全球電解槽市場空間將達到3822億元,至2030年全球累計裝機量將達到569GW。
長江證券預計,到2025年國內綠氫規模將達到104萬噸,對應電解槽市場需求約為26GW,新增市場空間約520億元。
信達證券則預計,2025年和2030年,電解槽新增市場空間分別約為60億元和200億元。
特別推薦: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展參觀報名??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展展位預定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