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從自治區科技廳獲悉,青藏高原高海拔(3500米以上)地區具有“低壓、低氧、高寒、高烈度、大溫差,板塊運動頻繁”等顯著特征,工程和水文地質條件極復雜,建設環境極惡劣。近年來,我區高等級公路快速發展,大量公路隧道建設拉開序幕,公路隧道尤其越嶺特長、超長(≥10km)隧道建設面臨諸多技術難題。
據了解,自治區科技廳2018年支持的自治區重點研發計劃“高寒高海拔地區公路隧道建設與運營關鍵技術研究”項目,由自治區交通勘察設計研究院、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單位承擔,針對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區公路隧道建設面臨的地質災害及工程危險性問題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取得新突破,于近期通過項目驗收。
自治區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表示,該項目通過4年的技術攻關,闡釋了青藏高原區域環境地質特征及重大地質災害形成機制,構建了涵蓋軟巖大變形多重協調變形支護、以能量為主線的巖爆綜合防控技術;研發了凍土隧道水熱力多場耦合數值仿真系統,制備了復合相變材料;研發了高聚物減震新材料及減震技術,構建了高原高烈度震區公路隧道韌性支護體系;建立了機械化配套模式,提出隧道長距離施工通風技術及施工人員供氧標準;建立了舒適光環境構建技術、負離子除塵補氧技術,搭建了全壽命周期健康監測系統。
此外,項目還突破了高海拔地區公路隧道工程面臨的關鍵技術難題和瓶頸,授權國家專利34項,發表論文61篇,成果應用于青藏高速公路羊八井1號、2號隧道以及西藏S5線圭嘎拉隧道等。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