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有跨區的公交車了,老年人到蓬街衛生院看病買藥,坐公交車就能直接到,方便多了!”近日上午,臺州市路橋區蓬街鎮南新市村的公交車站旁,村里請來了大鼓隊,慶祝直通村口的新133路公交車正式運行。
同樣關注著這條公交線路的,還有蓬街衛生院院長朱賢呈,“我早上得知133路公交車通到我們衛生院附近了,真是謝謝!”
朱賢呈所說的,就是蓬街鎮百姓的期盼。在今年2月召開的路橋區第六屆人代會上,朱賢呈第一次以路橋區人大代表的身份,帶去了當地百姓的呼聲期盼——《關于完善城鄉微公交線路,解決老年人等特殊群體出行難的建議》。
“以前在蓬街,大部分線路沒有將老年人經常出行的醫院、學校、菜場等連接起來,給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出行帶來了非常大的不便。合理調整現有的公交線路,可以增加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朱賢呈說。
在此次人代會后,路橋區交通運輸局和發改局有關負責人特地帶著公交公司到蓬街鎮實地察看,并回應了朱賢呈提出的這一議案,落實了老百姓的訴求——通公交。
“南新市公交首末站”—“新蓬南路東方大道口”—“蓬街鎮政府西”—“蓬街衛生院北”—“浦東村”……從工作人員處獲悉,現在,新的133路公交車從臺州市椒江區“江濱路公交首末站”一路通到蓬街鎮的“南新市公交首末站”。而這,意味著蓬街鎮南新市村通上了跨區公交,村民們還能搭乘這一路公交車,一路向北,到椒江七號碼頭,乘島際交通船去大陳島,看看“東海明珠”的風光水秀。
公交車要通行,關鍵的前提是路是否通暢。
安裝路燈、畫人行道標識、鋪設綠化帶……今年6月,蓬街鎮衛生院門前的振蓬東路正式投入使用。
家住衛生院附近的村民應金法就是一步一步看著路從無到有、從窄到寬的見證者,他說:“衛生院移過來后,一開始在這里造了一條12米寬的路,但是由于來醫院的老百姓太多了,路兩旁都停滿了電瓶車,車子開不進來,老年人連行走也有困難。現在道路增設至24米寬,衛生院的救護車也能自如通行運轉了。”
據悉,蓬街常住人口有10萬人,衛生院的日接待量達到4000多人,這里的道路出行問題,一度是當地老百姓的“煩心事”。現在,隨著路“通”了,跨區的公交車來了,老百姓的心也“暢”了。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