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材”四四方方,“手”伸得挺長,臟活累活干起來“一個頂五個”……青島地鐵9號線長城路站施工現場近日迎來了新“工友”——智能振搗機器人。據悉,作為第4代側墻自動化振搗設備,通過自動化控制系統,實現了對側墻混凝土振搗的精確控制,大幅提升了混凝土墻的密實性和抗滲性,確保實現“內實外美、不滲不漏”的創優目標。借助硬核新科技的應用,青島地鐵9號線正逐步邁向“智能建造”。
據悉,地鐵9號線長城路站由中鐵(上海)投資集團總承包,中鐵五局集團有限公司承建。近日,該站負二層側墻JG-Q2-010飾面混凝土成功脫模成型,無裂縫,氣泡少。
在青島地鐵三期建設中,該站首家引進并成功試點應用了第4代側墻自動化振搗設備。青島地鐵集團第一建設分公司組織多家施工單位,現場觀摩了長城路站的側墻混凝土施工質量。側墻自動化振搗設備以其高效、精準、穩定的工作性能,贏得了眾人的一致好評。
該站點的成功經驗將在全線范圍內進行推廣,既助力地鐵9號線加快建設步伐,又在轉變傳統建造方式、提升現代化建造能力方面,起到了示范引領作用,也為后續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以往混凝土振搗環節,都是人工操作,施工環境艱苦,精度也難以控制,是典型的臟活累活。”中鐵五局項目負責人王虎志介紹,使用智能振搗機器人后,只需一人操作遙控器,一人觀察混凝土狀態,一人放料,施工環節由原來的8人減少為3人,工作效率可以說是“一個頂五個”。
據了解,智能振搗機器人是升級版第4代自動化振搗設備,別看它四四方方,照樣行動自如。優化的設備行走驅動系統,使其主車能單獨行駛至副車進行組合,節約了設備及軌道安裝拆卸時間。混凝土澆筑前,只需設定好振搗時間、振搗間距、振搗點位、分層厚度等參數,即可實現側墻混凝土自動振搗,在復雜繁重的混凝土振搗環節足以代替人工,并且有效彌補了人工振搗質量控制不到位的短板,可提高30%的工效,節約25%的時間,節省60%的人工,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和質量。
長城路站在施工過程中,積極響應青島地鐵集團關于提升工程質量、確保施工安全、加快施工進度的號召,不斷探索和實踐新技術、新工藝。在多次調研、對比和試驗的基礎上,精心選擇了最新一代智能施工設備。
相比前幾代自動振搗設備,第4代設備可以精準把控快插慢拔的時間,有利于解決二次空氣帶入問題,并且振搗時間由原來的4小時縮短至現在的3小時。與此同時,對設備電控系統進行了優化升級,主車側面增加了電壓電流表,能實時監測電壓電流的穩定,主副車控制系統都以快插方式連接,更有利于設備的安全穩定及防潮防塵,降低了安全隱患,減少了檢查維修的次數。
另外,智能振搗機器人還配置了紅外激光掃描,在振搗過程中,能根據混凝土液面高度和混凝土狀態隨時調整振搗時間、插入深度等參數。不過,由于原360°環影設在設備端,只能在遙控器界面切換觀察,不能及時獲取混凝土振搗液面的狀態。后期,青島地鐵9號線項目團隊計劃在該混凝土振搗機器人設備上增加高清變焦攝像系統,利用平板顯示器實時監測混凝土振搗液面實時狀態。
下一步,青島地鐵將在青島市市政公用工程質量安全監督站的指導下,與參建單位繼續秉持創新驅動的發展理念,積極探索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材料,聚焦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6月20日,第四代吉利醇氫電動轎車交車儀式在張家口市民廣場舉行,首批36輛醇氫電動轎車正式交付,主要應用于當地出租車行業。據了解,張家口市大力鼓勵出租車經營者自愿更換電動出租車。目前,全市電動出租車保有量達1137輛,位居全省前列。 近年來,張家口市鞏固國家公交都市建設示范城市創建成果,加快構建綠色交通體系,推進新能源在城市公交、出租車和配送領域的推廣使用,不斷優化城市綠色出行環境,推動交通結構綠色低碳轉型。 筆者在張家口市橋西區展覽館公交站看到,一輛輛車牌上印有“F”標識的氫燃料電池公交車從身邊駛過,成為一道亮麗風景線。“目前,全市擁有綠色能源公交車2050輛,占公交車輛總數的90.4%,主城區綠色能源公交車輛占比100%。”張家口市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市已投運氫燃料電池公交車444輛,位居全國首位。 該市不斷豐富氫能交通應用場景,氫燃料電池重卡已應用于當地煤炭運輸服務以及建筑垃圾倒運領域。目前,該市有氫燃料電池提供動力的物流車725輛、牽引車3輛、倉柵車40輛。“動力系統由本地企業生產制造,具有快速加氫、功率高、續航里程長等優勢。”張家口億華通動力科技有限公司品牌部負責人李靖介紹,氫燃料電池重卡每加滿一次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