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S軌道交通展消息 在地鐵車站候車時就可以看到即將到站列車每節車廂的滿載率,平峰時段可能坐上4節編組的車,可以實時了解車站周邊共享單車、實時公交信息……這些智慧化場景正在北京的地鐵里逐步變成現實。北京交通廣播記者朱艷婷8月29日探訪了北京地鐵下一代地鐵實驗室,揭秘未來在北京坐地鐵會是什么樣。
北京地鐵下一代地鐵實驗室電子屏幕/記者拍攝
工作人員:歡迎來到北京地鐵下一代地鐵實驗室……
走進北京地鐵下一代地鐵實驗室,電子屏幕上以三維空間形式顯示了實驗室的空間格局:智慧地鐵大腦、智慧車站、網絡化智能客服中心等。
北京市地鐵運營有限公司技術創新研究院基礎設施研究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白文飛介紹,這個實驗室重點是圍繞著像北京這樣的超大城市軌道交通,面臨著超大、超強、超高特點的情況下,海量客流組織難,系統協同運行難,巨量的設備設施維護難等一些痛點問題,搭建的下一代的智慧地鐵場景,重點圍繞著乘客服務列車運行,海量設備設施的維護,突破一些相應的智慧化的關鍵技術,逐步取代傳統的模式下、業務方式下,存在的一些痛點問題。
智慧地鐵模擬平臺/記者拍攝
在網絡化智慧指揮中心,一排排大屏通過實時數據、表格、圖像等為北京地鐵智慧化運營提供數據平臺支撐。北京市地鐵運營有限公司技術創新研究院總體技術研發中心工程師陳翔飛介紹,這一部分就是外部信息綜合監視模塊,它能看到地鐵站周邊800米的道路交通情況,分別是道路擁擠指數、道路公交到站情況,還有共享單車停放的情況、周圍天氣情況,充分了解車站周邊的綜合情況,更好地對市民進行服務。
網絡化智慧指揮中心/記者拍攝
列車運行和列車運維方面同樣有了新突破,比如,通過在列車上安裝豐富的感知設備,實現了列車運維從“計劃修”到“狀態修”的轉變,實時監測、計算海量設備設施零部件的壽命、維修策略等,大大提升了運維效率。白文飛說,列車的運行監控方面、運維方面,加載了很多在線感知的裝備,對于車的運行的狀況,周邊運行環境的狀況可以做到實時的感知,以前都只能是靠夜間傳統的人工在夜間停運的時候去進行檢查。
網絡化運維增強平臺/記者拍攝
列車運行方面,以前更多的是按照圖去跑,編組都是固定的,未來想逐步實現虛擬編組、虛擬連掛的方式,比如說早高峰的時候,客流量比較大,跑6節編組或者是8節編組,但是在平峰的時候客流量相對比較少,可以將列車進行解編,跑4節編組,保證運力的同時,保證老百姓的出行的時間。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