軌道交通展消息 近日,武漢地鐵11號線在光谷陸景苑小區的拆遷過程中,由于幾戶“釘子戶”的堅決拒絕簽約,導致原本計劃從小區地下穿越的線路不得不改道,給地鐵公司帶來了不小的財務和運營損失。作為這一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主要方,武漢地鐵公司不得不面對由拆遷爭議引發的一系列問題:不僅包括已花費的數億元征收資金,改線帶來的工程費用,也涉及因無法按時完成項目而產生的社會效應和輿論壓力。
根據相關報道,武漢地鐵集團原本計劃通過陸景苑小區2、3號樓地下建設11號線,但由于部分業主(即“釘子戶”)拒絕簽約,導致這些房屋未能拆除。結果,地鐵線路不得不繞行,改道至小區外部。這一變化,雖然解決了拆遷未果的困境,但卻給地鐵公司帶來了額外的經濟壓力。
據了解此次問題的根源在于幾戶業主的堅決反對。李姓是其中一位拒絕簽字的業主,她和其他“釘子戶”堅持認為,拆遷補償不合理,因此訴諸法律,要求合理賠償。李云表示:“他們說我‘獅子大開口’,但我并不后悔。即使房子修復了,我也不會接受,我要索賠。”
據了解,當時小區房價在每平米1.8萬到1.9萬元之間,拆遷費用里除了單純房價,還核算了裝修損失、附著物等情況,按照每平米2.8萬至3萬元的價格補償。“每戶300萬元以上,樓下商鋪在500萬元以上,對于現在的市場價格來說這個賠償價格已經達到了合理范圍。
武漢地鐵已在陸景苑小區拆遷工作中投入了至少5億元的專用資金,且拆除作業并未完全完成,仍有部分建筑需要修復。在現有情況下,原定的地鐵線路改道,必然涉及新的土建工程、設備調整及其他工程費用。一名地鐵施工負責人透露,改道和修復工程可能需要額外數百萬元。
地鐵作為公共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其目標是為了整個社會的利益和市民的便捷出行。地鐵公司在進行拆遷時,按照法律和政策規定進行征收和補償,目的是為了順利建設和運營。拆遷戶的行為不僅影響了項目進度,也可能讓更多依賴地鐵系統的市民受益延遲。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責任應當由各方共同承擔,而不是將損失轉嫁給單一方,地鐵公司不應獨自承受其重。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