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鐵2號線工作日日均客運量達70萬人次,每日開行計劃400余列,目前共有50組列車,每組列車有上千個檢測點位。現階段主要采用人工方式進行檢修作業,特別是部分關鍵部件存在檢修難度大等情況,作業效率和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
對此,北京地鐵2號線車輛檢修專業自2023年6月啟動研究360°車輛智能全景檢測系統的應用,歷經方案設計、施工安排、設備安裝、圖像采集、算法部署、檢測調試及算法優化等階段,日前已正式投入試運行。新系統可在5分鐘左右實現單組列車千余個點位自動檢測,從而提高列車車頂、車側和車下走行部的檢修作業的質量和效率。
北京地鐵2號線太平湖檢修中心副主任張鑫介紹,360°車輛智能全景檢測系統是一套采用圖像處理技術、智能識別算法,實現對列車日常檢修中外觀可視關鍵部件松動、脫落、破損、變形、缺失、異物等異常情況進行識別的檢測設備。通過識別算法對圖像中異常情況進行自動報警提示,可部分替代人工檢修作業。
系統硬件設備主要由啟動單元、測速單元、軌旁采集單元、軌旁邊緣處理器、主控單元、機房數據存儲分析單元等組成。“我們將軌旁采集單元設置在車輛段咽喉道岔位置,列車結束運營或調試回庫時都會經過這里。通過軌旁采集單元采集車頂、車側、車下全景圖像,及時對異常情況作出研判和反饋。”張鑫介紹,軌旁采集單元以一座5.3米高、4.5米寬的龍門架為主體,上面配有4K高清線掃相機、補光、觸發感應、檢測車號等多種設備,并具備防塵防水功能,遇特殊天氣時,仍可確保檢測能力。
新系統相比于人工檢測擁有四方面優勢。檢車效率提高。傳統檢修模式全天完成30多組上線列車檢修需要18人次,且單組列車檢修時間40分鐘左右,累計20多個工時。而新系統僅需列車在回庫時,通過軌旁采集單元即可進行全檢,單組檢測時長5分鐘左右,由1名員工利用終端查看信息即可。識別精度提高。系統識別精確到毫米級,能自動識別直徑5mm及以上的螺栓缺失、5mm及以上的部件異常形變、位移或裂紋,面積50mm×50mm及以上的油污面等問題。同時,可將問題點位置、異常圖像快速精準地反饋到后臺,便于檢修人員第一時間找到問題點位,直接攜帶對應的操作工具現場處置。覆蓋點位更廣。像車輛頂部、空調機組等不易進行檢查的點位,通過軌旁采集單元上的4K拍攝裝置可清晰掃描到位,既實現了隱蔽部位的高頻次檢查,又降低了檢修人員高空作業風險。操作更便捷。以往檢修人員需要攜帶多種檢車工具在車溝內檢修作業,手動做好故障記錄,后續利用360°車輛智能全景檢測系統則可與大數據平臺進行數據交互,員工通過手持終端即可查看列車狀況,以“接單”形式快速應對故障點位。
據悉,下一步,項目組將結合近期運行數據及檢測列車實際問題情況,不斷優化算法邏輯,進一步提升系統運行穩定性及可靠性。同時,深入開展對360°車輛智能全景檢測系統的拓展應用,探索建立以360°車輛智能全景檢測系統為基礎的數據采集分析車輛綜合檢測診斷系統,通過既有軌旁設備的數據優化利用以及建立圖像、溫度、聲音的綜合感知系統,全面提升車輛檢查數據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