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爾《共和報》3月22日報道:
近年尼新能源車進口量激增,政府也通過關稅減免等措施鼓勵使用,大城市馬路上“擠滿了”新能源車,但國內燃料整體消費習慣仍保持老派風格,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氣等石油產品進口并未放緩。
據尼海關局統計,本財年前8個月尼石油產品進口量仍保持高位,較上財年同期略有增加。截至3月中旬,柴油進口量達到87.14萬千升,同比增長3.3%。由于全球油價下跌,尼今年在柴油進口上已支出788.6億盧比,略低于去年同期的888.9億盧比。但基于已增加進口量政府仍獲得超過347.8億盧比收入,高于去年的342.4億盧比。
與上財年同期相比,本財年前8個月汽油進口量也有所增加,共進口48.98萬千升汽油,同比增長 8.8%,政府在該項進口開支支出428億盧比中共征收近278.1億盧比稅收。
尼工商供應部數據顯示,本財年前8個月,共8766輛新能源車,同比增長24.3%,其中6883 輛來自中國,1856輛來自印度。
專家分析石油進口量上升原因指出,雖然城市新能源車使用量正在增長,但公共交通、貨運、農村交通仍嚴重依賴化石燃料。其次,經濟復蘇勢頭穩定、工廠在高峰時段被迫限電也是一大原因,旱季主要河流水位下降,水電站發電量大幅下降。
對烹飪用氣依賴似乎也在加重,液化石油氣進口量本財年前8個月為36.2億公斤,較去年同期的34.7億公斤有小幅上升。專家表示,液化石油氣進口量增加或因大多數家庭仍采用燃氣烹飪,電爐需要穩定電力而電力并非每家每戶穩定供應,穩定供電對于部分家庭來說仍是“奢侈品”。
此外,航空燃料進口量也從上財年同期的12.75萬千升增長至本財年的13.92萬千升,該趨勢體現出航空業有所反彈。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