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首屆智慧交管論壇在西安成功舉辦。本次論壇以“暢行西安 智領未來——科技賦能智慧交管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由西安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主辦,來自交管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院校教授,及以海信網絡科技為代表的前沿科技企業相聚古都,就精確診斷、高質解決城市交通問題展開討論,推動城市交管能力智慧增長,擘畫智慧交管發展新藍圖。
在專家聘任儀式環節,西安市公安局副局長、交通管理局局長馬步理致歡迎辭,并代表西安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為海信網絡科技公司等合作單位授牌,海信智慧交通信號控制專家陳曉明、智慧交通事業本部首席專家/高級工程師韓鋒被聘任為智慧交管專家。
沉淀智能交通建設“西安模式”
交通是興國之器、強國之基。建設智慧交管對提升交通管理水平、改善城市公共服務、增強城市能級有著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市政協副主席、市公安局局長肖西亮在致辭中指出: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公安智慧警務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特別是在智慧交管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西安特色的工作亮點。
肖西亮談到,“用科學的方式加速交管前沿科技成果的本土化落地,用最短的時間讓市民群眾享受到西安智慧交管改革紅利”。為推動智慧交管建設,海信從2017年以來積極助力西安交警,從重科技、保暢通、定預案等多維入手,通過開展信號燈智能化改造等工作緩解交通擁堵、改善交通環境、拓展交通管理能級,并沉淀出智能交通建設的“西安模式”,為城市高質量發展譜新章、為交通管理智慧化躍升開新局。
疏通道路堵點、打通城市“動脈”
基礎打不好,上層就建不牢。海信協助西安交警開展智能化改造,已有1407個路口使用海信信號機,信號機在線率92%,檢測器在線率90%以上,主城區1756處信號燈實現聯網聯控,日生成準確可用檢測數據80萬條,夯實了硬件基座與數據支撐。
基于此,西安緩堵保暢有的放矢且精準高效。目前西安市已建成了全國領先的智能信號控制系統,并形成點、線、面的深度應用,路段運行效率方面平均速度提高23%以上,延誤減少28%以上,緩堵保暢成效顯著。根據《2021年度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西安擁堵指數同比下降5.32%,降幅最大。
優異成績的取得,離不開緩堵保暢措施和信號智能化的應用。海信助力西安建設了168條“綠波帶”,其中動態綠波14條,實現未央路、北大街等重點路段綠波時段行程時間降低超過45%。建設自適應路口669處,其中夜間自適應路口615處,日間自適應54處,有效提高路口通行效率。建設37處瓶頸控制、7處區域控制、56處堵點優化和21處可變車道,打通堵點、疏通城市動脈。
在重大活動保障上,海信表現一樣出色。“十四運”期間,海信助力西安交警打造的“大數據+信號智能調優系統”和“大型活動警衛安保系統”,成為西安交警場外“指揮官”。在保障全城交通秩序穩定的同時,盡可能降低對市民日常生活的影響。十四運期間,海信實現保障超過2000次共計300個小時的信號控制分秒不差,100余趟勤務線路精準抵離,圓滿完成全運會信控“0失誤”保障目標。
伴隨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智能交通建設已成為不可逆轉的大趨勢。在交通強國的時代背景下,海信踩準時代的鼓點,以領先的技術實力與深厚的建設實踐為依托,全力助推城市智能交通建設提檔升級,為更多城市打造暢通路、智慧路。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