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保障的“大運標準”
既保障運動員高效往返,又盡量減少賽事交通對城市的影響
隨著成都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的臨近,要想出色完成交通保障任務,難點在于怎樣平衡好參賽人員和市民出行的需求。7月23日,記者分別從城市側與賽事側角度出發,探訪成都如何保障大運會期間交通運輸服務。
單雙號限行時,公交車運營投放量日增700至800臺左右
7月12日,成都大運會城市宣傳系列新聞發布會“社會交通管理措施”專場透露,大運會專用車道涉及三環路、繞城高速等6條道路,7月22日至8月10日投入使用;7月26日至29日,成都將實施單雙號限行。
因此,公共交通將成為大運會期間市民出行的主要方式。為方便市民在此期間的交通出行,成都公交、地鐵全力保障。
“全新投用1300臺新能源公交車,發車量增加7%,運營投放車輛數預估能達到6200臺。”成都市公交集團客運管理部運營管理經理潘欣表示,大運會期間,城市公交車的運營投放量較常規日增加了200至300臺。
潘欣還特別提到,“單雙號限行時,公交車輛運營投放量將增加到6700臺左右,較常規日增加了700至800臺左右。”
除了增加運力保障交通運輸服務外,根據實時客流情況,成都市公交集團也做好了應急儲備。“我們在18個公交場站,儲備了300臺應急公交車。”潘欣說,尤其是在機場、車站、旅游景點等人流量較大的場所,隨時可能出現客流瞬間激增的情況,應急儲備車輛可以就近、及時應對大客流突發情況。
“在公交運行時間及線路上也作了相應調整。”潘欣介紹,在大運會期間,30余條公交線路運營時間由平日的20:00收車,延時服務至21:00收車,對重點區域還將在賽事前后1小時按需增加運營班次。同時,針對無地鐵覆蓋的賽事場館,開行大運賽事場館地鐵接駁線路9條。
大運會期間,成都地鐵將采取壓縮列車運行間隔、延長早晚高峰時間、增加上線列車數等措施,緩解重點線路高峰期客流擁堵,盡量縮短市民乘客候車時間。
同時大運會專用車道根據不同區域,也有不同的安排。大運會專用車道的啟用時間將持續到8月10日,原則上每日7:00至22:00使用。但針對三環路高峰擁堵、平峰相對暢通的情況,為減少對社會交通影響,規劃設置時即確定了三環路大運會專用車道僅在早晚高峰期(7:00至9:00、17:00至20:00)使用。
另外,出租車(網約車)平臺也將實時監測熱點辦公區、商圈、景區及醫院的供需狀況,加強車輛調度;在賽事場館安排人員現場調度,并儲備應急運力,加強對重點區域、時段和突發狀況的運輸服務保障。共享單車也將進入調配聯動,根據比賽場館、旅游景點等重點區域情況,動態調整車輛投放。
籌集約3000臺保障車輛,保證運動員高效往返
在大運會交通保障服務中心會議室內的一塊智慧大屏上,各類數據指標實時變化。從屏幕上,可以看到成都大運會場館交通運行情況。
“這里可以實現對大運會交通保障相關的關鍵節點、樞紐場館、重要基礎設施和周邊交通情況,進行實時動態監測與預警,對任務執行實現全程可視化管控。”成都市公交集團大運會交通保障執行組運輸調度部運行主管吳志強介紹。
“作為保障團隊,既要做到‘秒級調度’的精準,又要高度的靈活。”吳志強說,不久前,大運會開幕式交通保障演練,通過實車載人的方式,對編組列隊行進、運動員集結發車、開幕式結束等環節交通組織的科學性、合理性進行反復檢測。
何為秒級調度?吳志強解釋,“實行‘掐秒式’的控制,確保上游‘大運村’和下游‘東安湖場館’的界面流程和運行時間精準到秒。”只有通過演練優化,才能在賽事期間保證運動員高效往返各目的地的同時,盡量減少賽事交通對城市的影響,在世界級的賽場上展示交通保障的“大運標準”。
吳志強表示,大運會期間,賽事側交通保障籌集了約3000臺保障車輛,其中新能源大巴車有739臺、新能源小車1000余臺;統籌規劃停車位3000余個、賽事車輛專用充電終端597個。
這些車輛將為大體聯大家庭、代表團及隨隊官員、技術官員、媒體、貴賓等客群提供抵離、開閉幕式、跨賽區轉運、運動員轉場等環節的全流程、全場景交通運輸保障。
做好充足的準備,才能精準匹配客群的交通需求。“不僅在場館內做好交通運輸保障,在大運村交通區也設置了班車站、上落客點等。”吳志強說,為此,從大運村到中心城區場館90%以上的交通運輸均使用新能源車輛,大運村內部100%使用新能源擺渡車,積極助推低碳出行。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