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緩解集團經營和資金壓力,鼓勵和支持職工個人進行自主創業”。近日,鄭州公交發布征求意見,對集團工作滿10年員工離崗創業推出支持政策。
據頂端新聞記者此前報道,該公司員工證實意見稿目前在征集階段,面對的是基層單位和部門,目的是解決經營資金壓力。
對此,不少網友指出,鄭州公交此舉是不是“停薪留職”或“變相裁員”。但頂端評論員發現,與20世紀八九十年代出現的兩次“下海潮”相比,這兩次舉動有明顯的時代差異。該文件寫明,“鼓勵與支持”職工創業,選擇全憑個人意愿。同時,針對的是集團工作滿10年員工,其針對性相對更強。此外,該文件中強調,創業期間保留勞動關系,時間不超過2年,工齡可連續計算。創業期間停發工資、獎金等,社會保險由公司承擔,住房公積金等終止或個人繳納。若提前終止創業,可提交申請批準后提前返回工位,對職員的創業試錯保護相對充分。
頂端評論員認為,若能保護老職工權益的同時,返崗道路通暢,此舉不失為公交公司緩解“困境”的一次新嘗試。一方面,公交公司提前征集意愿,充分傾聽職工意見,制定政策既緩解了其創業后顧之憂,也一定程度上也釋放了公司經營壓力。
另一方面,全國公共汽車客運量從2019年的692億人下降到2022年的353億人,乘客數銳減,公交公司職員工作量相對下降,人才走進市場,給予了職員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促進了創業市場共同進步。
其實,早在2015年5月,國務院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就要求,探索高校、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在職創業、離崗創業有關政策,允許科研人員保留職位3年離崗創業。
無論是鼓勵體制內人員“下海”,還是鼓勵公交公司員工創業,都是為緩解現狀的一個“新途徑”,社會應對其多一些包容,讓他們先走走看看。各領域人才充分流動,為創業市場注入新鮮血液,也讓更多年輕人參考“敢闖敢做”的精神。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