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轉型求生無疑是城市公交行業的關鍵詞。在多重因素影響下,各地公交企業面臨經營困境,公共交通行業可持續發展面臨嚴峻挑戰。
今后,城市公交該如何求轉型謀發展?又將如何兼顧社會性和市場化的雙重身份?
記者了解到,一些城市正積極探索公交轉型與創新發展新路徑,加速“公交+”模式多元化探索與推廣,在滿足個性化運營需求的同時,有力地推動公交企業轉型升級,為公共交通行業創新發展注入活力。
圖片作者:鄭毅 2023年9月,北京公交集團在北京朝陽、海淀、豐臺和西城4區的13所學校開行25條通學試點線路。今年年初,為緩解醫院周邊交通不便,開行6條試點通醫專線。這是2024年1月4日16時20分左右,北京公交通學定制1路在朝陽區金臺西路接送學生下學時的景象。
各地公交轉型嘗試新“玩法”
近日,“公交婚車”在山東煙臺婚車租賃市場興起,獨具特色的“公交婚車”定制服務,不僅契合當下年輕人個性需求,也成為公交運營企業拓寬業務的大膽嘗試。記者了解到,除山東煙臺外,安徽亳州、湖北武漢、重慶、海南海口、福建福州等地的公交公司也可提供這項租賃服務。據悉,已有部分公交公司接到訂單,不少網友也在社交媒體上曬出了有關“公交婚車”的照片或視頻。
事實上,“公交婚車”只是各地公交公司探索多元化經營策略的一個縮影。近段時間,各地公交集團紛紛進行轉型發展的積極探索。
在上海,“建筑可閱讀”微旅行線路已覆蓋上海不少經典城市地標,可一覽極富特色的“海派文化”,“公交+文旅”深度挖掘交通與旅游之間的融合潛能,為城市旅游注入新活力。
近來,湖南長沙市也積極探索“公交+文旅”融合發展新模式,開通多條旅游專線,實現市區A級及主要景區公交線路全覆蓋,推動各景區連“點”成“線”。
前不久,江蘇無錫市推出首批動態公交,實行“互聯網+公交”網上預約運營模式,目前已在經開區和惠山區等區域內試運行,為無錫市民提供更多創新公交出行服務。另外,在前期試點工作的基礎上,無錫市還發布《無錫市動態公交實施指引(試行)》、《無錫市響應式公交停靠實施指引(試行)》,探索出一套可推廣復制的應用模式。
寧夏銀川市圍繞構建“半小時經濟圈”目標,推進城際公交一體化,開通8條城際公交線路,統籌規劃城際公交線路、站點,以“低票價、高頻次”運營模式實現惠民利企,提高乘車便捷度和時效性。
2023年,山東濱州公交轉型也在進行多樣化“試水”,“公交+”不斷推出創新服務。為解決企業員工通勤難題,當地公交公司開通企業定制通勤線路,高效利用現有交通資源。同時,濱州的非急救轉運服務、農村客貨郵融合同樣可圈可點。
可見,全國多地公交公司推出的“公交+”模式,不僅使城市公交作為城市觀光、服務旅游通行載體,實現功能升級,也為公共交通開辟出新場景,借助旅游、演藝等多重形式,融入城市文化脈絡,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公交企業運營困境。
政策聯動助公交企業解轉型難題
“公交婚車”、動態公交、“建筑可閱讀”、專線觀光客車。一系列推陳出新的新模式,充分體現出各地對公交轉型模式多元化探索的決心。
近年來,受私家車、地鐵、共享單車等出行方式的沖擊,我國城市公交客流量和營業收入出現斷崖式下滑,公共交通運營空間也被逐漸壓縮。
根據交通運輸部發布的數據顯示,全國城市公共汽電車客運量最高峰是2014年的781.88億人次,此后連年緩慢下降;2020年客運量驟降至442.36億人次,同比下降36.1%;2023年上半年,公共汽電車完成客運量198.7億人次,低于2020年和2021年同期水平。
為推進城市公共交通健康可持續發展,前不久,交通運輸部等9部門發布《關于推進城市公共交通健康可持續發展的若干意見》,其中明確提出,“優化定制公交管理流程,提高辦理效率”等15項舉措,為城市公交服務提質增效夯實政策基礎,明確行業發展方向。
國家發改委綜合運輸研究所城市交通室主任程世東表示,公共交通具有很強的公益屬性,長期以來基本靠財政補貼維系,一旦政府資金撥付不到位、不及時,公交公司很可能會陷入經營困境。城市公交目前面臨的困局在倒逼公交公司進行經營機制的變革,依靠多種舉措提高公交公司自身的競爭力,這既是城市交通高質量發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公交收入的重要手段。今后,在利好政策的指引下,公交公司要積極適應形勢變化,合理制定公交服務標準,多措并舉吸引更多客流,適時適度調整票價,以增加主營收入。與此同時,公交公司還應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努力實現多元化發展,這也是公交公司當前自救的重要途徑。
公交轉型升級箭在弦上
公交交通是城市綜合交通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供基本出行服務的社會公益事業和重大民生工程。優先發展城市公交,對于保障人民群眾基本出行,緩解城市交通擁堵具有重要意義。
如今,城市公共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尤其在一些地鐵無法覆蓋的區域,或是對于一些老年人來說,城市公交仍然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倘若“一停了之”,將會給社會和市民帶來難以估量的負面影響。那么,在新形勢下,公交企業該如何破局?公交行業又該如何在多種交通方式并行發展中尋找新定位和新角色?
采訪中,不少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從長遠來看,僅靠財政補貼和政策支持無法從根本上幫助公交行業擺脫困境,破局關鍵在于提升公交行業自我“造血”能力,依靠自身競爭力和服務質量吸引更多市民,持續優化城市公共交通線網,提高公交服務的覆蓋范圍,提供更為精準的公交服務,滿足市民多樣化的出行需求。
對于如何探索公交行業可持續發展路徑,商用車行業專家任詩發認為,公交公司應積極洞悉市場需求,按照不同時段客流量,充分利用運力資源,制定科學運營線路,調整公交服務標準,包括發車頻次、車型標準等,切實提升服務水平和運營效率,提升市民出行的便利性,進而提升城市公交的吸引力。
“經濟、環保和社會公平是可持續發展的三重要義。”公共交通學者王健表示,不同地區的人口、地理環境、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均不相同,各地政府對城市公共交通的支持力度也千差萬別。因此,公交公司要制定適合當地發展的解決方案,地方政府也應有序開放市場競爭,讓市場決定未來,這樣公交公司才會有競爭和拼搏的動力。
特別推薦:2024上海國際客車展線上參觀報名?http://chinaiut.mikecrm.com/B8ejSBR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