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發布《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引領深入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綠色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征求意見稿)》,其中提到:
打造清潔能源及儲能產業特色優勢。深度挖掘本地清潔能源開發利用潛力,深入推動天然氣(頁巖氣)勘探開發利用,探索頁巖氣制合成氣、合成氣制甲醇、甲醇制烯烴/芳烴(MTO/MTA)等產業鏈消納路徑。加快水電、風電和分布式光伏發電規劃建設,因地制宜發展生物質能、地熱能。推動風電裝備、水電裝備和智能電網裝備領域企業加快產品迭代升級,更好適應清潔能源發展裝備需求。積極引進培育新能源汽車充電技術裝備領域企業。加快鋰離子電池重大項目建設,做好正/負極材料、電解材料、隔膜領域企業引進培育,加強新型材料和鈉硫電池、釩液流電池、鎂電池、飛輪儲能、超級電容儲能、儲熱等儲能路線技術研發布局,促進儲能產業與清潔能源產業互動發展。以氫燃料電池汽車為切入打造氫燃料電池產業鏈,發揮工業副產氫資源優勢和氫能檢測優勢,積極引進培育氫氣提純、儲氫等環節技術裝備。
加強關鍵技術攻關。積極爭取長江模擬器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落地,做好綠色低碳領域技術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重點實驗室等科創平臺規劃布局。加快高效低碳產品設計、高能效清潔生產、綠色供應鏈構建、綠色工藝管控、資源化與再制造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構建“綠色設計+”“清潔生產+”“智慧管控+”等技術包。做好超導新材料、綠色制氫、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智能生物制造和生物修復等前沿技術儲備,爭取光解水制氫、金屬儲氫、甲醇儲氫、空氣直接碳捕獲工廠、二氧化碳加氫制甲醇等示范裝置布局。充分發揮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重慶)作用,積極參與國家綠色技術標準制修訂專項計劃,在重點領域制修訂與國家標準配套的地方標準。
打造典型應用場景。建好國家車聯網先導區和成渝“電走廊”“氫走廊”“智行走廊”等重大場景,加快完善充(換)電、加氫、車路協同等設施體系,探索推廣換電模式,提高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鼓勵市內新建風電、分布式光伏電站配套建設儲能設施,擴大氫燃料電池與儲能電池市場容量。結合城市、園區、重點行業節能降碳工程實施,制定全市節能降碳工程重點項目表,促進高效節能裝備、先進環保裝備應用。推動電商平臺設立綠色低碳產品銷售專區,探索“消費即生產”路徑,助力綠色產品消費。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