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市啟用清潔能源公交車,倡導低碳出行。
“的士巴”公交WD5路開通,方便教育園區師生和武鳴區市民往返南寧市區。
公交候車亭上,電子大屏幕實時顯示公交信息,讓市民及時掌握車輛行駛信息。
當前,南寧市民出行習慣轉變以及基于“降成本”的考慮導致的發車間隔增加等多重因素影響下,南寧市交通運輸局堅持問詢于民、數據支撐,開展年度線網優化,積極更換清潔能源公交車輛,助力能源結構優化;持續更換空調公交車輛,提升公交乘車舒適度;堅持年度企業服務質量考核,提高乘客滿意度;落實推動公交提速工程,重視公交軌道兩網融合工作,提升換乘便捷性。
堅持問詢于民開展線網優化
南寧市線網優化工作始于2013年,連續8年的年度線網優化工作始終堅持問詢于民、堅持數據支撐。南寧市交通運輸局通過開展問卷調查、初步方案公示、部門意見征集等工作廣泛征求意見,將解決公眾對公交出行服務的短板和痛點納入公交線網優化方案實施。通過現狀勘察、運營數據分析、大數據分析等手段,提出合理的線網優化方案,確保所提方案的科學有效。
通過年度線網優化調整,南寧市公交線網結構愈加完善,形成“快、干、微”多層次一體化常規公交線網。疫情期間,公交運營服務模式由“端菜式”向“點菜式”轉變,在確保市民基本出行需求的基礎上,南寧市交通運輸局有效推進定制公交發展,創新服務模式,打造多樣化公交服務體系,為市民提供舒適、安全、可靠的乘車服務。至2022年末,定制公交線路數達278條,其中護學公交156條,特定旅游、企業通勤公交共122條。
更新公交車輛提升乘車舒適度
如今,更新與淘汰產能落后的公交車輛、推廣清潔能源公交車工作已被納入南寧市節能降排主要工作中。自2015年起南寧市新購公交車輛開始轉為清潔能源車輛,2018年起新購車輛開始轉變為新能源車輛,2010年起新購公交車開始轉變為空調公交車,經過十多年的車輛更新,至2022年,空調公交車比例已經超過了99%,預計2025年前在營公交車輛將全部更新為空調車,市民乘車環境將得到大幅改善。
為進一步提高乘客滿意度,南寧市交通運輸局堅持年度企業服務質量考核,并通過將考核結果進行公示以及與成本規制財政補貼掛鉤的方式,促使企業不斷推進公交一體化、標準化、信息化“三化”建設,提高公交服務質量和水平,確保財政資金投入效益。經過多年的努力,2022年乘客滿意度提升至90.93%,公交行業的服務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
保障優先路權提升公交運營效率
公交行駛速度是影響公交正點率的重要因素。為了提升公交運營速度,南寧市交通運輸局從改進基礎設施入手,保障公交優先路權,高峰期公交行駛速度從2016年的15.17km/h提升至2022年17.99km/h,增幅達18.59%,公交專用道內車速超過20km/h,提升了公交運營效率。
目前,南寧市公交專用道里程達161.02km,公交專用車道設置率達18.27%,保障公交優先。重點對衡陽東路、茶花園路、亭洪路、星光大道、雙擁路、濱湖路、青秀路、鳳嶺南路等8條道路的信號控制、流量監測、公交優先設備進行提升改造。南寧市公交優先路口數量達到71個,公交優先通行交叉口比率將達26.59%,保障路口的公交通行優先權。堅持新建或改擴建的城市干路在設計階段即預留公交港灣站,提升公交進出站效率。
公交軌道融合提升換乘便捷性
近年來,南寧市交通運輸局以全方位服務公共交通出行的完整活動鏈為目標,引導“軌道+公交”的復合出行模式,構建緊密配合、無縫銜接、可靠舒適的公共交通服務網絡,提升公共交通整體競爭力。在每條軌道交通線路開通前,編制完成公交線路接駁方案,分批動態調整公交線網。積極推進微循環接駁線路開通,以“密發班”的運營模式,推進短線公交與軌道站點的接駁,解決軌道交通“最后一公里”問題。截至2023年4月,我市服務軌道接駁的微循環公交有17條,服務21個軌道站點。
積極結合軌道施工道路修復整治工程,控制軌道站點接駁公交站點位置,確保每個軌道出入口至接駁公交站臺的距離小于100米,提升換乘便捷性。實施一體化公交票價政策,推行普通乘客持南寧市民卡乘坐公共交通享受換乘優惠措施,成為我市公共交通行業積極貫徹落實公共優先發展戰略,推動公交軌道兩網融合,緩解道路交通擁堵的又一舉措。據統計,2023年4月換乘優惠為市民節省公共交通換乘出行成本3330.97萬元,提升了市民出行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