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政總院承接紹興市城市軌道交通4號線一期工程巖土勘察及地下建(構)筑物調查項目,為軌道交通工程勘察業務再添新業績。
紹興市城市軌道交通4號線一期工程線路全長約20.3km,全為地下線,設車站15座。主要路段橫貫越城東西兩翼,“L字形”構成城市大動脈,將有助于加速古城疏散、新城崛起,帶動紹興向大城市進一步發展。
項目效果圖
總院負責項目1標段,自黃酒小鎮站(不含)到二環西路站長約8km,輻射區域的居民可實現地鐵換乘高鐵紹興北站。
總院圍繞項目中存在的古運河勘察、地下文物保護與探測、地質條件復雜等主要難點,精心策劃工程方案。
貫徹綠色勘察理念
針對古運河勘察,充分貫徹綠色勘察理念,從細節入手,提出有針對性的古運河勘察方案。勘探前,對作業區環境影響因素進行調查識別,對勘探活動可能造成的生態環境影響及程度有預判和分析。大量運用原位測試手段,鉆探采用雙層管或三層管鉆進技術工藝,以及無固相或低固相的優質環保泥漿和回收技術。
助力地下文物保護
古城的地下文物探測又是一大“攔路虎”,面對“地下水位埋深淺、電磁干擾大、文物規模小、位置分散”等特點,勘察技術團隊加大新技術綜合應用,采用如面波、地質雷達、微動技術等新技術,充分利用各技術手段的優勢,為文物保護提供基礎資料。
查明多元地質構造
針對紹興市全境處于浙西山地丘陵、浙東丘陵山地和浙北平原三大地貌單元的交接地帶,境內還有縱貫市域的江山—紹興深斷裂等特殊地質條件,勘察技術團隊除常規地質勘探外,還運用高密度電法、等值反磁通瞬變電磁法等新技術,重點查明多元地質構造和深大斷裂帶,為工程建設保駕護航。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