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雙碳”、鄉村振興等一系列戰略的全面推進,市場對企業的評價也從CSR(企業社會責任)向ESG(Environment環境,Social社會責任、Governance公司治理)轉變,體現了對企業發展質量的更高要求。ESG正在重新定義企業的社會價值:兼顧有利于企業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要素,比單純的業績增長更重要。
近年來,氣候變化正逐漸取代公司治理和社會議題,躋身成為ESG議程的首要議題,ESG評定的推行給傳統能源行業,尤其是煤化工行業帶來了嚴峻的挑戰。“雙碳”目標、綠色金融的發展進一步加速了煤化工行業對ESG的關注。
在此情況下,如何應對ESG發展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成為所有企業需要面臨的難題。對處在風口浪尖的傳統能源行業而言,探討ESG發展更是當務之急。
5月30日,美錦能源(000723.SZ)發布了的企業首份ESG報告《2021年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該報告全面闡述了美錦能源2021年度在環境、社會及管治方面的管理舉措與實踐表現,從“走進美錦、低碳發展、堅守品質、以人為本、回饋社會”五個方面,對美錦能源的ESG管理體系、能源、供應鏈、生產制造等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并披露了在環境保護、員工的成長關懷及社會公益方面所做的努力。結合企業碳中和報告,更詳實地描繪了美錦能源的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規劃與愿景。
作為國內最大的獨立商品焦生產商之一、氫能產業鏈頭部企業之一,美錦能源的ESG報告有何特點?對于傳統能源企業的ESG發展和碳中和實踐又有何借鑒意義?氫云鏈通過解讀《報告》,提煉出美錦能源ESG報告的三個特點,為傳統能源企業在ESG領域的發展提供參考。
積極探索ESG管理體系
是推動企業和社會發展轉型的重要手段,近年來在國內的呼聲越來越高。但穿過表象,ESG管理體系在中國發展方興未艾,很多企業對ESG仍不知其所以然。
煤化工行業是碳排放問題大戶,ESG理念對于煤化工行業并不全是利好,一直希望對煤化工能源進行改變和削弱,并通過“負面篩選”的策略,讓資本從煤化工行業逐漸退出,以此達到減碳的目的。
在此情況下,煤化工行業需要給出優秀的ESG方案,厘清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思路與目標,建立市場對企業發展的信心,其中明確管理理念、管理體系和責任人是最基礎、也是最關鍵的事項。
在《報告》中,美錦能源對企業ESG管理理念和體系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美錦能源ESG理念:創新轉型,雙輪驅動
美錦能源著力于傳統能源向清潔能源的轉變,以“煤-焦-氣-化”產業鏈和 “五個一”(一點、一線、一網、一中心、一平臺)為發展戰略。一方面,美錦能源積極開展用能管理和能耗分析工作,并通過設備改造升級與能源綜合高效利用等舉措,進一步提高了能源管理的水平和能源使用效率,以“吃干榨凈”開拓轉型之路;另一方面,美錦能源早在2016年就布局氫能產業,搭建起氫能供應體系、裝備制造體系和示范應用體系,并孵化多家氫能產業鏈企業,目前已經成為國內氫能頭部企業。
美錦能源ESG管理架構:董事會承擔直接責任
根據《報告》,美錦能源設置了完善的ESG管理架構,將董事會作為公司中最重要的領導角色,直接管理并監督公司的環境、社會及管治事項,并為此承擔責任。同時,在董事會下設立了安全環保委員會及ESG工作小組,負責公司的ESG相關工作和具體工作事項。對于ESG的重要性議題識別與判定,美錦能源結合GRI標準,同時全面梳理參考了MSCI等資本市場指數評級所關注的行業ESG議題,識別出了美錦能源17項重要性議題,并通過與各類利益相關方進行深入訪談及問卷調研,確認各議題的排序,以推進其ESG管理縱深發展。
通過董事會直接對企業ESG方案負責,強化了企業對ESG理念的認知,提升了企業的責任感,有利于將ESG理念融入到公司的生產經營環節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推進公司的可持續發展。
三大行動保障企業可持續發展
如何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快“雙碳”目標實現是ESG報告的重點。
美錦能源在低碳發展、綠色賦能方面成果顯著,在今年1月率先發布焦化行業內首份企業碳中和報告。在《報告》中,美錦能源進一步闡述了其在企業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方面的行動。
《報告》表示,早在五年前,美錦通過布局氫能開始了自我革命,已探索實踐出了一條能源企業轉型發展的示范之路,并于2021年全面啟動碳中和行動。同時,美錦能源亦關注氣候變化為美錦帶來的挑戰,并采取相應的措施積極應對。
《報告》中重申了美錦能源在 2040年實現碳中和的承諾,并表示將通過能源轉型、持續創新和綠色運營等行動,保障其極具雄心的碳中和目標實現。
能源轉型
轉型的挑戰與機遇并存。受到技術水平、投資、產品需求和成本的限制,煤化工企業無法快速從根源上實現本領域的碳中和。另一方面,煤化工生產的大量副產氫氣(煉焦過程排放的尾氣中有大約55%為氫氣),可以直接用于儲能、發電,特別是用于車載燃料電池系統為車輛提供動力。同時,煤化工的供應鏈涉及的運輸環節大量重型卡車的運力支持,該部分的碳排放已成為除生產外的第二大排放源。
能源轉型“雙管齊下”。一方面,美錦能源注重自身運營過程中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將光伏發電、節能產品大規模運用于新建項目中,推進能源轉型;另一方面,美錦能源亦高度重視氫能產業的布局,從制氫、氫氣儲運、加氫站網絡建設及運營、氫燃料電池汽車及核心零部件研發生產各環節全面推進氫能產業鏈建設。
氫能業務成績顯著。在氫能產業布局方面,美錦能源作為行業內最早布局氫能產業的公司之一,始終重視并已完成了氫能全產業鏈布局,上游搭建氫氣制-儲-運-加-用產業鏈;中游搭建從膜電極—燃料電池電堆及系統—整車制造的核心裝備產業鏈,探索了從研發-生產制造-商業化應用的“氫能源全生命周期”創新生態鏈,打造了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氫能產業集群。
持續推進科技創新
大力投入技術創新。在過去數年中,美錦能源持續加大資金投入以推進科研工作,并獲得“太原市改革創新企業”等榮譽稱號,其研發團隊人士超過了150人。
科技創新成果逐步顯現。除了氫能業務全線開花外,美錦能源在電容炭材料方面也實現了突破。美錦能源通過與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團隊合作,以玉米淀粉為原料,開發了生物質基電容炭中試制備技術,目前建成10噸級電容炭中試線,實現超級電容活性炭的國產化,其一期電容炭產業化項目完成后將具備年產500噸電容炭的生產能力。
堅持推進綠色運營
推進綠色生產和辦公。在企業業務運營過程中,美錦能源大力推進新能源的使用,將新能源概念融入進美錦能源新項目的孵化與落地中去,將綠色發展帶入公司運營的各個環節,嚴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從源頭推進能源轉型,實現節能降耗。
開展環境治理。同時美錦能源大力實施綠色礦山建設和植被綠化工程,降低對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負面影響。各煤礦制定了《礦山環境恢復環境治理方案》,復墾礦區土地,填埋塌陷區,并積極開展邊坡治理工程,最大程度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保護生物多樣性。2021年,美錦能源投入于環境治理與環保綠化方面共428萬元,并累計植樹超13萬株,綠化面積累計達151123平方米。
堅持引領行業發展方向
盡管ESG風頭正盛,目前國內ESG的基礎建設還存在一定問題:
主動披露ESG報告的企業少。根據《中國ESG發展報告2021》,2021年發布ESG相關的獨立報告的A股上市公司達1130家,其中只有66家企業發布純粹的ESG報告。
報告內容質量不高。部分上市公司披露的ESG報告仍具有規范性差、廣告宣傳成分高等特點。
缺乏評價體系。國際主流的ESG評價體系不完全符合國內發展要求,國內需要進一步探索ESG的綜合評價體系。
煤化工行業情況更加嚴峻。國內煤化工相關企業中,被MSCI納入評級范圍的僅有中國神華、兗州煤業、陜西煤業、山西焦煤、美錦能源和潞安環能等少數企業。
在此情況下,美錦能源始終以積極正面的姿態面對行業和社會變革。主動發布獨立ESG報告,正是美錦能源把社會最大的挑戰當作企業自身最大的挑戰的體現。
作為國內向低碳轉型升級的煤化工企業的代表,美錦能源首份ESG報告的發布,體現了美錦能源對傳統能源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實現企業“雙碳”目標的積極探索,對于煤化工行業、新能源行業甚至是整個能源領域都有著重要的啟發和引領的意義,真正起到了行業“領頭羊”的表率作用,同時也用切實的行動和詳細的答卷回應了投資者和利益相關方對傳統能源企業在ESG領域發展的關注。
從企業碳中和報告到企業ESG報告,美錦能源持續走在行業的最前沿。
小結
隨著對全球氣候治理共識的進一步加深,市場對于企業的價值判斷標準從業績表現向企業自身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方向轉變。
作為“雙碳”目標下任務最沉重的環節之一,從ESG的視角來看,煤化工企業迫切需要根據中期、長期煤化工產業鏈的轉型趨勢,制定可持續發展的方案,并向社會、向投資者披露,主動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樹立市場信心。
在企業碳中和報告后,美錦能源在ESG領域再次領先于同行業競爭者,為國內焦炭領域企業在ESG的行動進行了積極探索。
以美錦能源為代表的轉型先鋒,一方面持續深耕主業,通過技術創新和嚴格管理實現減排提效,另一方面推動綠色低碳技術賦能傳統能源升級,多途徑挖掘企業低碳運營潛力,構建可持續發展的ESG管治體系,體現了傳統能源企業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決心和信心。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