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徐春明指出,近30十年,我國在經濟方面快速發展,能源消耗帶來大量排放。在國家“3060雙碳目標”戰略背景下,要關注經濟、能源以及排放等各種因素之間的相互協調發展。其中,氫能作為21世紀最具發展潛力的二次清潔能源,是實現多領域深度清潔脫碳的重要路徑,也是全球能源技術革命和轉型發展的重大戰略方向。
“無論是能源結構調整,還是實現減碳目標,這個過程中氫能一定會扮演一個重要角色。”徐春明表示,以電化學儲能、氫儲能為代表的新型儲能技術廣泛應用于新型電力系統各環節,電氫系統成為能源互聯網的重要組成,是未來重要的發展方向,這是氫能備受關注的重要原因。
在徐春明看來,氫能產業鏈條長,涵蓋上游制氫,中游儲運加氫,下游用氫環節。特別是中游儲運加氫環節,無論是高壓氣態、液態、固態儲氫,以及管道輸氫,都比較依賴于制氫和用氫的場景。而下游用氫環節,燃料電池是重要的應用場景。目前,我國已初步掌握了燃料電池電堆、動力系統與核心部件、整車集成技術。其中,電堆產業發展迅速,但多以集成生產為主,核心零部件對外依賴度較高,核心材料部件是當前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
同時,徐春明也表示,就加氫站方面,目前我國正在加速建設中,技術問題不大,更多是設備投資和規模優化。
“中國石油大學重質油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氫能方面也做了一些基礎研究。如固態儲氫方面,針對金屬氫化物做了一些前期的工作,其中核心的儲氫罐,里面熱管理系統能夠及時把熱量散掉,可以在非常低壓和常溫下實現一定規模的儲氫;氫冶金方面,以氫氣為還原劑的短流程路線,可以大大減少排放;綠電制氨方面,通過與寧東基地合作,探索新的合成氨路線。”徐春明介紹說。
“總體來看,氫能產業鏈非常龐大,也非常復雜,整體產業鏈形成規模仍需要時間。我們需要冷靜科學看待。在整個產業鏈中,我們處于什么樣的角色和位置,機會在哪里,找準自己的位置。”徐春明表示。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