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軌道交通18號線北延項目七重區間施工現場,一車車盾構泥漿正通過提升機輸送至盾構渣土環保處置系統,經該系統多級篩分、泥漿干化等工序處置后,原本呈泥水狀、大小顆粒混雜、成分復雜的盾構泥漿轉變成了可直接使用的建筑碎石、細砂和泥餅,順利實現了盾構渣土處置資源化、綠色化的管控目標!
重慶軌道交通18號線北延工程土建1標項目共涉及4個盾構區間和1個暗挖車站,設計開挖量約50萬立方米。盾構施工工期緊、出渣任務重,加之地處重慶母城渝中區,棄渣運輸距離遠,環保要求高,盾構渣土處置壓力大。由于盾構渣土中含有泡沫劑和高分子聚合物,如果環保處理不善,進入消納場后會對原生土壤造成嚴重危害,具有極大的環保風險;盾構土中含有表面活性劑,難以曬干,流動性大,如果大量堆積,可能造成潛在地質危害;泥漿狀盾構渣土運輸運量少,還容易產生路面污染……項目進場伊始,項目管理團隊就精準識別到了盾構渣土管理風險,并圍繞這一課題持續攻堅。
為解決渣土處置難題,項目管理團隊結合施工實際,不斷查閱盾構渣土處置相關資料,總結借鑒盾構渣土處理的成功案例,決定引進適合項目的“渣土環保處理系統”。該系統通過給料篩分、絮凝、泥漿壓濾、污水處理等工序實現渣土分級脫水分離和干化,具有占地面積小、智慧管控、模塊化、能耗低等優點。自投入使用以來,該系統每日渣土最大處理能力可達1000立方米,相當于12環盾構掘進出渣量,可有效滿足項目盾構施工渣土處理需求。
“現在通過盾構泥漿處理設備分離出砂石、泥餅、清水,全部可以進行再利用。從目前運行的情況看,渣土經過處理,渣土車外運的全是實實在在的‘干貨’,外運效率較之前有了很大提高,同時也避免了棄渣對環境的潛在危害,環保和經濟效益顯著。”賀纏龍看著飛速轉動的設備說道。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