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價制氫是“綠氫”得以普及的關鍵。記者21日獲悉,中國企業自主研發電解水制氫系統“氫舟”,探索“降本增效”的運行模式,為綠色制氫行業注入科技創新的活力。
據了解,氫能有儲量豐富、能量密度高、可循環利用的特點,且能達成溫室氣體零排放,是實現“碳中和”目標不可忽視的能源構成,也是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組成部分。目前制氫的主流路線仍然以石化燃料制氫,統稱為“灰氫”,“綠氫”則是以可再生能源(如風電、水電、太陽能)等制氫。
海德氫能方面21日對記者介紹,該企業自主研發的這套系統集成了冬奧氫安全技術、云帆電解單片與數字化平臺,有效解決目前困擾“綠氫”制造行業痛點,提供安全、智能、高效的先進綠氫制造解決方案。據了解,今年冬奧會期間,海德氫能開發了第二代無線氫安全技術,提供軟硬一體化全場域安全監控,提升了生產全過程的安全性。
統計顯示,目前國際制氫年產量為6300萬噸左右,中國占世界氫產量總數的三分之一。根據高盛測算,“綠氫”發電潛在總市場規模巨大。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綠氫”產業在中國剛起步,一方面,現有制氫裝備多來自主流技術路線,并非為“綠氫”場景專門打造;“綠氫”制造一直囿于成本難題,目前“綠氫”制氫成本約是“灰氫”的3倍。
據普華永道數據顯示,預測2030年,綠氫成本將較目前下降約50%。到2050年,中國、美國和澳大利亞部分地區的綠氫成本將降至目前灰氫的成本。海德氫能CEO姚昌晟博士接受采訪時介紹,標準化制氫單元“云帆”,是“氫舟”效率、成本遠優于業內平均水平的核心。
事實上,如今,傳統的電解水制氫設備的每一個電極組件都需按需定制,缺少規模化能力。“云帆”,開創性地推出了可動態擴展的標準化制氫單元,這一創新為綠氫低成本、大規模落地提供了技術上的可能性。“云帆”模組化結構增加靈活性同時,大幅提升了制氫整體運行效能。另據了解,“氫舟”的另一個創新在于,“云帆”是可復制的單片系統。基于“云帆”的標準化制氫單元,“氫舟”系統能夠滿足不同規模、不同環境用戶的“綠氫”制備需求。
云帆還搭載了先進的智能檢測技術,能實時巡檢采集每一單片的信息,即時跟蹤設備運行情況據悉,一旦出現故障,維修只需要更換報錯單片,無需整機運輸返場維修。這意味著,整個設備的維修時間由過去的數周縮短至數小時。
姚昌晟博士透露: “氫舟”系統首個零碳智慧制氫示范項目已經落地。未來,海德氫能將與碳中和研究院共建1MW光伏示范區,探索實現院內氫能源應用閉環。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