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3103小巷公交在南岸區銅元局片區正式開行,不僅切實解決了大田壩街、攬湖路沿線市民公交出行“最后一公里”的問題,還與軌道3號線實現“零距離”換乘。
這變化,正源自于重慶大力推進“中心城區路網更新和停車治理專題年”行動。
專題年行動啟動以來,市住房城鄉建委協同市城市管理局、市公安局、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交通局、市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及中心城區各區政府(管委會),瞄準老百姓日常出行面臨的“交通擁堵、出行難、停車難”等突出問題,深入實施中心城區緩堵促暢,注重“建治改管”并重,全力推動軌道“成網”、道路“成網”、管理“聯網”,完善“軌道+公交+慢行”綠色交通體系便是其中一項重要任務。
提升15個軌道站步行便捷性
近年來,重慶正全力打造“軌道上的都市區”,加快軌道線網建設和TOD 開發,提速江跳線、璧銅線、4號線二期等14條、314公里在建線路建設,推動7號線一期、17號線等線路開工,推動四公里停車場、海峽路變電站等13個TOD綜合開發項目。
而隨著軌道建設進入“快車道”,中心城區軌道站步行便捷性提升也“迫在眉睫”。按照《中心城區軌道站步行便捷性提升實施方案》要求,從2021年起,我市計劃用3年時間,統籌考慮人的出行需求、現狀地形地貌、周邊的自然景觀等要素,因地制宜規劃改造優化提升60個軌道站點周邊慢行系統。
據市住房城鄉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項工作已連續兩年納入市級重點民生實事,2021年計劃實施的30個軌道站點步行便捷性提升工程,已全部完成;今年計劃實施的15個項目,已完工5個、在建4個、待建6個。
在完善軌道交通接駁系統的同時,還將加強站點周邊接駁設施建設,并按照空間就近、時間同步、運力匹配等原則,促進公交線網與軌道站點配套接駁。
全年優化調整公交線路不低于40條
公交車作為市民出行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才能讓市民實現零距離換乘、出行更加便利?根據路網更新計劃,中心城區將進一步完善公交系統,通過縮短長距離線路、減少與地鐵重復線路、加強中小街道接駁覆蓋、繼續完善公交專用道系統等措施,優化公交線網。
“2022年,中心城區將優化調整公交線路不低于40條、新開小巷公交線路不少于5條?!睋薪煌ň窒嚓P負責人介紹,通過加強公交軌道一體化接駁,不斷提升市民出行便捷度。
此外,市交通局還將完善公交站場布局,在舊城改造、路網更新布局規劃時,充分考慮周邊居民公共交通出行需求, 更加注重公交站場和站港合理設置,確保公交站場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和驗收。
全面完成353公里山城步道建設
這個“五一”,環城墻步道戴家巷段、黃葛古道等山城步道游人如織,不少山城市民都紛紛選擇前往打卡,在家門口感受“詩與遠方”。
這正是重慶全力打造城市慢行系統的一個縮影。以步行、自行車等“非機動交通”為主體的交通系統,是綠色出行、綠色交通的關鍵組成部分。
為進一步構建以人為本、彰顯特色、傳承文化、舒適便捷的高品質特色慢行系統,專題年行動中,市住房城鄉建委還將依托山水特色本底,打造城市體驗風景道、山水游憩休閑道、鄉愁記憶人文道、綠色生活便民道,今年將全面完成17條、353公里山城步道建設,并力爭新開工5條、約60 公里的山城步道。
針對“老、弱、病、殘、孕”等弱勢群體,為方便他們出行,中心城區今年還將開工17座立體過街設施,并將積極同步配建垂直電梯、自動扶梯、人行坡道等無障礙設施建設,在人行過街中體現“城市溫度”。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