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6月27日報道,著名德國制造商西門子已接到德國一家名為Niederbarnimer Eisenbahn的地區鐵路供應商的氫動力列車訂單。
而據國際氫能委員會預測,到2050年,全球氫能源市場規模可達2.5萬億美元。
不過,不可忽視的是,氫能動車技術仍然面臨著市場化難題:在需求更加穩定前,供應商不愿建造大型生產設施,而大多數客戶又在等待更低的價格。與此同時,氫能源及配套設施造價相對高昂也進一步阻擋其商業化。
30年減少4.5萬噸碳排放量
據報道,西門子將為上述德國地區鐵路供應商建造7輛由氫燃料電池驅動的兩廂Mireo Plus H列車。
西門子表示,這是公司旗下運輸業務西門子交通(Siemens Mobility)第一份基于氫技術的列車訂單。這批列車將于2024年秋季交付,并于當年12月投入使用,往返于圖賓根、霍爾布和普福爾茨海姆之間。
據悉,西門子的“氫列車”使用壽命為30年,其間將減少4.5萬噸的碳排放量。
此前,德國交通部國務秘書邁克爾·瑟勒表示,推廣氫動力列車是德國政府“到2030年實現75%鐵路網絡電氣化”計劃的一部分。
德國鐵路公司也表示,氫動力列車應該在區域交通中取代柴油動力列車,并將鐵路碳排放量減少到零。
氫能利用尚存瓶頸
事實上,西門子并不是首個試水“氫動力列車”的公司,作為全球軌道交通、電力設備和電力傳輸基礎設施領域的領先企業,法國阿爾斯通已經在市場上推出了此類列車。德國兩個州還向阿爾斯通訂購了41列氫動力火車。
而在公路道路上,日本豐田已經涉足氫燃料電池市場。另有小型公司Riversimple正在開發氫動力汽車;航空方面,早在2020年9月,空客公司就公布了以“ZEROe”命名的三架零排放“混合氫動力”概念飛機細節。空客表示,希望在2035年之前研發出“零排放商用飛機”。
雖然在全球節能減排的大環境下,氫動力交通工具看似前景廣闊,但要真正實現商業化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西安交通大學一位從事相關領域研究的教授告訴記者,動車在啟動階段需要比較高的功率輸出,但依目前技術來看,儲氫容量密度上限約為70mpa,這勢必會導致動車的大量的空間用于氫氣罐存放。而由于容量限制,氫能動車的續航時間也會成為瓶頸問題。
以日本為例,東日本旅客鐵道株式會社此前表示,將在2030年推出氫能源列車。今年3月,其在神奈川縣進行了一系列試驗,試驗品列車頂上裝置氫氣箱,行駛時不排放二氧化碳。不過,該列車最高時速僅為100公里。
西安交通大學是國內第一家開設儲能專業的高等學府。西交校友自發平臺“儲能匯”發起人李志博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目前來看,氫能動車在產業中的地位仍處于示范運營階段。從市場來看,氫能使用主要還是以高端市場為主;從投放范圍來看,主要以短途和市內交通為主。
關于中國氫能動車,以中國中車為代表的幾家企業已在做前期市場準備和技術研發,包括系統控制和電堆性能控制等。但目前氫能來源較少、價高,基本靠從國外采購,只有提高氫氣產量,才能保證氫能大規模、長時間的商業使用。
在中博聯智庫特聘專家、從事綠氫與燃料電池研究的王新智博士看來,氫能動車商業化仍有一些難點,一是價格問題,二是普通消費者的安全意識問題。此外,電堆成本高、加氫站不完善、氫氣存儲與運輸成本高也是幾大痛點,后期可以通過加氫站網絡完善和可再生能源制氫來解決市場痛點。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