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北京地鐵公司舉行北京地鐵大工匠暨第十七屆“金手柄獎”表彰會,11名來自地鐵各專業的職工被授予“北京地鐵大工匠”稱號,13名地鐵司機被授予“金手柄獎”。
今年,北京地鐵首次設置“北京地鐵大工匠”榮譽稱號,表彰具有工匠精神、高超技能、領軍作用、突出貢獻并被職工廣泛認可的技能職工,授予范圍覆蓋地鐵各主要工種。首批受到表彰的11名“大工匠”全部工作在運營生產一線崗位,都有過硬的業務本領。他們中有技術精湛、精檢細修的車輛、設備檢修工;有執著專注、安全駕駛的地鐵乘務員;有嚴謹細致、作業精準的車站綜控員;有不懼風雨、守護橋隧的鐵路橋隧工。
“對于司機來說,我們是‘安全員’。而對于乘客,我們的目標是消滅故障。讓乘客感受不到我們的存在,這樣列車運營才是安全的。”來自地鐵7號線檢修中心的杜峰,跟地鐵車門打了20余年的“交道”,平日工作中,他主要負責門控化系統的維修。近年來,隨著地鐵列車運營里程的提高,車輛維修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為此,杜鋒和同事們一起打造了自主化網絡維修通信試驗臺,打破了此前外國專家和企業建立的技術壁壘。“此前,列車出現故障我們需要上車維修,往往耗時一天,現在我們在實驗室就能操作,往往十幾分鐘就能完成任務,大幅節約了維修時間,同時降低了維修成本。”杜峰說。
“金手柄獎”則是專門針對地鐵司機的一項特殊榮譽。自2006年創立以來,至今已開展了17屆評選。獲得“金手柄獎”的列車司機,需要滿足行車里程達到70萬公里,且符合無安全事故、無責任服務糾紛標準,相當于安全駕駛列車繞著赤道走17圈。
金運是地鐵13號線列車乘務員,是本次“金手柄獎”獲得者之一。18年的時間里,金運安全駕駛13號線地鐵列車,安全行駛71萬公里。地鐵13號線是地面線路,遇到暴雨、大風等極端天氣,司機需要反復瞭望,確保行車安全。
“此前一個雨季,我駕駛列車從五道口前往上地時,在隧道區間發現了軌道上的斷樹枝,立刻停車,并與行車調度人員聯系,將樹枝挪出。”金運介紹,此前受疫情影響,地鐵13號線多車站封閉,且因疫情變化,封站信息也經常變化。駕駛員在出車前,需要背熟更新列車時刻表,時刻謹記不能按照慣性每站開門。因為多了這一份心,在疫情期間,列車運營沒有出現過一點兒問題。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