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在中鐵長安重工有限公司閻良生產基地,該公司自主研制的首套無人駕駛電機車正式下線。
此次下線的無人駕駛電機車搭載高清攝像頭、激光雷達等,能遠程監測車輛在隧道內的實時位置、運行畫面、軌道情況等,具備自動定位、自動避障、自適應巡航、故障自診斷等功能,定位精度可達厘米級,可實現電機車組“裝、運、卸”全流程可視化和無人化。
作為盾構機的“親密搭檔”,無人駕駛電機車可自主執行已設定的各項工序,通過遠程遙控實現無人駕駛,助力地鐵隧道施工建設。
中鐵長安重工新能源裝備研究院技術負責人盧盼介紹,盾構機在前負責掘進“打洞”,無人駕駛電機車緊隨其后,負責出渣和運輸其他施工物料。該電機車還可進行部分隧道、地下施工的危險工作,進一步提高施工安全系數。
據了解,該無人駕駛電機車能有效提高施工效率50%以上,降低施工成本20%以上,綜合續航可達40公里以上,每套年可降低生產及安全管理成本30余萬元。該電機車能進一步適應隧道施工“多拉快跑”發展需求,且每年至少為運營方減排二氧化碳360噸。
作為省級專精特新企業和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鐵長安重工率先引入新能源鋰電池作為電機車組動力,已成功打造15噸至85噸全系列產品,產品銷往北京、廣州、深圳、成都等地。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