軌道交通展消息 在重慶軌道交通建設的熱土上,一項環保與技術創新并舉的壯舉正悄然發生。中交路建承建的重慶軌道交通15號線二期土建工程12標段,通過引進并成功應用先進的泥水處理設備,不僅有效解決了盾構泥漿處置成本高、易污染等難題,更將這一傳統意義上的“廢棄物”轉化為寶貴的資源,實現了資源再利用的新飛躍。
“看著一股股經過凈化處理的清水流出,我深感激動?!敝薪宦方ㄖ貞c軌道交通12號線二期土建工程12標項目負責人劉羽春難掩內心的喜悅。他介紹,該設備不僅大大降低了泥漿處理的成本,還極大地減輕了環境污染的壓力,為項目綠色施工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面對區間隧道穿越復雜多變的砂巖、砂質泥巖地層帶來的挑戰,中交路建項目團隊迎難而上。在盾構施工過程中,大量具有強絮凝能力的泥漿成為亟待解決的難題。這些泥漿若處理不當,不僅會堵塞盾構管片,影響施工進度,還可能對土壤和地下水環境造成長期污染。
項目生產經理李中興立下軍令狀,帶領團隊積極探索環保高效的泥漿處理方案。經過深入調研和反復研討,他們決定引進一套集洗沙系統和污水處理系統于一體的泥漿處理設備,通過“干濕分離”技術,將泥漿中的泥沙小顆粒與泥水徹底分離,轉化為可利用的細沙和清水。
在設備初次調試過程中,泥餅含水量過高、分離水渾濁等問題接踵而至。面對挑戰,李中興帶領技術團隊迅速行動,對設備性能進行模擬分析,并深入實地勘探隧道地質情況。經過不懈努力,團隊終于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所在,并成功調整了設備參數,使泥漿處理效果顯著提升。
據介紹,這套泥漿處理設備已成為項目綠色施工的重要支撐。沙和石作為可再利用資源,為工地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而清水則直接用于盾構掘進補水系統,實現了水資源的循環利用。整套設備在最高滿負荷狀態下,每天可處理泥漿3000立方米,真正實現了盾構泥漿的“變廢為寶”。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