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中建七局西南公司新森大道項目首塊裝配式隧道預制構件最后一方混凝土的澆筑完成,標志著全國首例雙向八車道裝配式明挖拱形隧道取得階段性進展,為確保項目下一步現場拼裝按期施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8月6日下午,在新森大道項目裝配式構件預制場內,隨著料斗的啟動,灰黑色的混凝土被緩緩澆筑進早已拼裝好的長16m、高5.6m的高精度液壓系統拱形模板里,工人們細心精心操作,采用機械自動振搗與人工振搗相結合的方式,克服了鋼筋密集、預埋件多等困難。此片構件重70余噸,待強度滿足要求后,即可拆模轉運到存放區有序存放,等待現場拼裝。
據項目執行經理袁順利介紹,該項目為重慶高新區的重點項目,環保、工期、質量要求嚴格。面對環保壓力大、工期影響因素多、大體積混凝土質量控制難度大、施工人力和物力投入大、安全風險大等難題,中建七局西南公司經過多次考察調研,創新性提出采用裝配式隧道結構新技術,贏得業主及各參建單位的支持。由中建七局主導開展《超大跨明挖隧道結構預制技術研究》,并精心建設了裝配式預制構件工廠,采用BIM+裝配式、三維掃描、整體機床自控銑刨模板等新技術新工藝,解決了高精度預制構件生產難題;通過大量的混凝土配合比試驗,解決了混凝土和易性差、后期強度增長慢等高性能混凝土技術難題,才看到首塊構件的澆筑。
裝配式隧道的實施,實現了明挖隧道襯砌標準化生產,大大提升了隧道工程品質,還極大地縮減了工期,更重要的是符合綠色環保要求,響應了國家“雙碳”戰略的導向與目標,有望為該行業制定相應的技術標準及施工指南,為后續類似工程的實施提供借鑒價值和規范性指導。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