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下午,由中國中車自主研制的國內首套高溫超導電動懸浮全要素試驗系統在位于長春的中車長客股份公司完成首次懸浮運行,標志著我國在高溫超導電動懸浮領域實現重要技術突破!
此次懸浮運行對超導磁體、直線同步牽引、感應供電及低溫制冷等超導電動磁浮交通系統的關鍵核心技術進行了充分驗證,為推動超導電動磁浮交通系統工程化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行業內部分院士、專家共同見證了此次懸浮運行試驗。
高溫超導材料可在液氮溫度(77K/-196°C)以上轉變為超導態,直流電阻率降為零,電流流經超導材料時不發生熱損耗,可以承載更大電流,從而產生超強磁場。
以此原理為基礎,超導電動磁浮依靠車載超導磁體與地面“8”字形懸浮線圈相互作用,實現自懸浮、自導向、自穩定,應用該原理的超導電動磁浮技術被認為是當前世界軌道交通技術的“制高點”之一。
超導電動磁浮交通系統由車輛、軌道、牽引供電、運行通信等系統構成。此次展示的高溫超導電動懸浮系統具有高速、安全、綠色、智能、舒適及環境適應性強等優勢:
適用于高速、超高速和低真空管道等運用場景,運用速度可達600km/h及以上;采用被動懸浮方式,無需主動控制,系統簡潔,可靠性高;懸浮、導向間隙大,對線路的適應能力強,提速空間大;車輛設有走行裝置,應急運行能力強,安全性高。
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交通強國建設綱要》,明確提出“合理統籌安排時速600公里級高速磁懸浮系統技術儲備研發”。
超導電動磁浮交通系統是未來我國構建超大城市之間、發達經濟圈之間快速運輸通道的重要選擇,也為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我國綜合立體交通網建設提供重要支撐。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