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中建二局三公司承建的長春地鐵6號線項目”筑誠一號”盾構機實現雙線貫通。盾構區間為前進大街南站至南湖中街站,全長1048米。
長春地鐵6號線全長29.7公里,西起雙豐站,東至長影世紀城站,預計于2024年末開通運營,是城市南部的東西向填充線,也是中心城區南部的聯絡線。全線通車后,將有效發揮軌道交通對城市空間發展的帶動作用,強化經濟的整體性和流動性,推動城鄉經濟增長,為建設長春市”雙心、兩翼、多組團”的城市空間結構提供強有力的交通基礎。
在1048米的掘進過程中,盾構機遭遇了難題。項目負責人蔡吉泉介紹,自始發井開始,上部地層均為粉質黏土層,項目技術團隊將施工現場條件與施工技術充分結合,制定合理施工參數,及時跟進過程施工掘進參數。在刀盤背部設計4根主動攪拌棒,前盾隔板設計2根被動攪拌棒,提高土倉內渣土的流動性,定時檢查刀具磨損情況,對地面沉降實施動態監測。
通過臨近結構盾構施工過程變形調控研究,建立了考慮地下水的臨近建筑盾構施工三維模型,模擬現場掘進,計算得到地表橫向沉降槽和沉降時程曲線,按照有無地表建筑條件下進行對比,得到最優方案,順利穿越多處敏感建筑物。
為防止地下水流失、開挖面坍塌的產生,項目施工人員將始發、接收端頭長度加固8米、盾構隧道結構上下左右每側寬度各加固3米,在端頭加固范圍外側及中部布置3口降水井。加固完成后,進行鉆孔取芯試驗,檢測出的加固區無側限抗壓強度不小于1.0MPa,滲透系數各方向均小于10-7/cm/s,極大提高施工過程的安全性。
針對項目施工環境屬于高緯度寒冷地區、淺埋地下水條件下臨近深水塘地鐵區間暗挖等一系列困難點,在施工過程中,項目創新團隊與哈爾濱工業大學科研團隊強強聯合,智慧打造全國首例組合式施工工法——”明挖順作法+局部蓋挖逆作法+預制拼裝法”。該工藝相較傳統的”先挖開地面到底,再由下往上逐層建設”地鐵施工方式,切實提高建設效率20%,勞動力投入減少近10成,減少對交通和環境的影響。
項目團隊在施工過程中深入貫徹科技創效的理念,總結施工關鍵技術,目前已受理發明專利2項、授權實用新型專利4項、受理實用新型專利2項,申報發明專利5項,申報實用新型專利5項。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