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搭積木”一樣建地鐵站 全國超兩成城市軌道交通出自“武漢設計”
像“搭積木”一樣建造地鐵站、遠程就能檢修地鐵軌道……眼下,城市軌道交通設計和運維技術越來越先進了。
8月14日獲悉,在漢央企鐵四院以“智慧城軌”為引領,創建并形成了城軌TOD開發、全自動運行、裝配式智能建造、智能運維及綜合監測、城市地下大空間等八大核心技術。
截至目前,該院累計在武漢、鄭州、南京、蘇州、杭州、長沙、廣州、深圳、成都、昆明等30余個城市承擔了100余條城市軌道交通、3000余公里的總體總包設計項目,占全國已運營軌道交通線路20%以上。
實現全流程智能建造
8月14日,驕陽似火。武漢地鐵前川線湯馬區間2號風井施工現場,挖掘機、運輸車等各種機械往來穿梭,一派熱火朝天的施工景象。
今年3月,湯馬區間2號風井采用裝配式空心鋼管混凝土支撐技術完成基坑施工,為全國首創。經測算,相對于傳統現澆混凝土支撐,裝配式技術可降低碳排放量約75%。
截至目前,武漢地鐵運營里程達到435公里,位居全國第五、世界前十。隨著地鐵網越來越復雜,地下作業空間狹小、污染排放高、施工方式粗放、勞動力需求大等成為制約地鐵施工的難題。
面對產業現代化的迫切需求,近年來,鐵四院以BIM協作平臺為手段,預判優化建造工序和工藝,同時引入激光技術,構建智能化吊裝防碰撞預警系統,實現了設計、生產、施工等全流程的智能制造。
鐵四院城地院副總工程師徐軍林介紹,通俗而言,就是引入三維動態仿真技術全過程模擬裝配建造,再“依葫蘆畫瓢”,將生產好的“積木”拉到施工現場進行連接、加固。“不用現場綁扎鋼筋,澆筑混凝土,可比傳統現澆結構節約工期30%。”
徐軍林稱,未來,裝配式智能建造技術還將在武漢地鐵3號線二期工程、無錫地鐵5號線、濟南地鐵8號線、深圳地鐵15號線等多個城市地鐵項目推廣采用。
“毫厘必究”為列車安全護航
智能技術讓建造地鐵站更簡單了,運營管理也更有方。
去年12月26日,武漢地鐵5號線開通,這是武漢首條全自動駕駛線路,日均客流26.38萬人次,擁有108個全自動運行場景。
確保列車自動運行、精準停車、安全平穩的關鍵,就在于列車運行控制系統。這個列車的“神經中樞”,由鐵四院負責設計。
鐵四院通號院副總工程師劉濤介紹,早在2013年,該院便成立了全自動運行技術科研團隊,這是國內較早跟蹤該技術的研究團隊。經過多年探索,鐵四院編制完成了全自動運營技術系列規范,定義了108個地鐵全自動運營場景。
運用全自動運行技術后,與傳統線路相比,武漢地鐵5號線故障率由百萬列公里1.8次下降為0.7次,準點率從99.89%提升至99.99%,旅行速度從普通線路的35公里/小時提升至37.55公里/小時。
在軌道交通監測方面,該院還牽頭承擔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城市地下基礎設施運行綜合監測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構建了以物聯、智慧、安全為本的軌道交通基礎設施運行綜合監測體系。
“以往,地鐵軌道檢修一般在23:30至次日4:00停運的‘天窗期’進行,檢修效率低,檢修成本高。”鐵四院BIM工作室主任李成洋介紹,現在依靠車站設備故障預測及健康管理系統,智能綜合巡檢機器人、鋼軌智能激光強化車,技術人員坐在辦公室,通過“云管家”便能實時監測地鐵軌道運行情況,“把脈問診”。
據介紹,依靠該技術,鋼軌傷損病害檢出率達95%,25公里/小時動態定位精度達到“毫米級”,病害檢測效率提高3至5倍。目前該技術已運用到深圳地鐵2號線中,未來將向國內其他線路推廣。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