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廈門軌道建設發展集團統籌開展的“穿越復雜海域地鐵盾構隧道建造關鍵技術及應用”科技成果評價會在北京順利召開。中國工程院錢七虎院士、陳湘生院士,全國勘察設計大師史海鷗、李國良,973項目首席科學家袁大軍,中國礦業大學教授江玉生,中科院武漢巖土所特聘研究員陳衛忠等7名專家組成評價委員會。
廈門軌道交通2、3號線為國內首批跨海地鐵隧道,穿越地質極為復雜,面臨水壓高、腐蝕性強、掘進速度慢、刀具磨損快、更換難、海底凍結法修筑聯絡通道等眾多難題。由廈門軌道建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盾構及掘進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西南交通大學、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同濟大學、中鐵十四局集團有限公司組建研發團隊,針對海底隧道這一世界性難題,進行了深入研究,通過理論分析、模擬計算、現場實踐、軟件開發和監測平臺研發等手段,在結構選型及抗震設計、耐久性設計、盾構機配置、刀具磨損精準預測、海底帶壓進倉技術、海底凍結法修建聯絡通道技術、長期健康監測評價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成果,授權專利31項(其中發明專利18項)、軟件著作權1項、出版專著1部、工法1項,創新成果的應用形成了廈門過海隧道結構及耐久性設計標準、提高了土巖復合地層和復雜困難條件下長距離穿海盾構隧道修建技術水平、填補了海底聯絡通道凍結施工的技術空白、形成了建養一體的長期健康評價系統,取得了海底盾構隧道技術的重要跨越,對軌道交通跨海隧道工程的建設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評價委員會專家聽取了項目組的匯報,審閱了相關資料,經質詢討論和評議,評價委員會一致認為,該項目科技成果總體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施工關鍵技術及應用上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