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優化提升城市交通出行品質,晉城市公交公司搶抓“兩新”政策機遇,于今年元旦上線了92臺新能源公交車,其中,10臺“寶寶巴士”和5臺“熊貓巴士”由于靈巧的外形、靚麗的色彩以及低踏板、低入口、低地板、大空間、少臺階的“適老化”溫馨設計,深受市民贊譽。
“我們年紀大了,腿腳不靈便,這個低入口的設計真是太好了。”乘客劉麗華每天都要乘坐公交車接送小孫女,見到如此貼心的設計,她向記者說,一步就可以登乘,輪椅、嬰兒車都可以無障礙通過,極大提升了乘車體驗。
“除了更新車輛,我們也同步做好144臺老舊車輛報廢處置工作。”晉城市公交公司副總經理羅小軍說,截至去年12月底,公司新能源公交車占比由72.22%上升到86%。隨著新車的上線運營,實現了節能減排、降本增效的目標,進一步改善了城鄉群眾的出行環境,由“最后一公里”變為“最美一公里”。
公交場站作為公共交通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公交車輛修理、停放、乘客集散的重要場所,更是城市文明的窗口。記者了解到,澤州北路和苗匠兩處公交場站建成使用已達10余年,站內地面老化損毀。為改善場站面貌,公司投資457.33萬元先后對兩個場站進行路面瀝青鋪設,統一按區域劃標志線,實現有序停車。
“乘客‘盼’在哪里,線路就‘開’在哪里”
“以往坐車還得跑到鎮上,現在在村口抬腳就上了車,1元票價實惠又方便。”在澤州縣柳樹底公交站點,乘坐公交車的李女士高興地說。去年8月開通了311路公交車,極大方便了附近村民。
抵達的除了乘客,快遞也隨之而來。“這些是今天要送出去的包裹,一會兒怕天黑了視線不好,我得抓緊了。”自澤州匯安分公司開通快遞進村業務后,駕駛員李七噸就每天捎帶運送快遞,從最初的幾件到如今的幾百件,他成了鄉親們口中運送“幸福”的“老李”。
工作做得好不好,群眾最有發言權。去年以來,晉城市公交公司加強與澤州縣各鄉鎮的溝通聯系,開通巴公至大陽的鎮村公交線路,對柳口鎮、山河鎮等偏遠農村實行預約式公交運行,群眾稱贊“出門坐公交,抬腳進縣城”。將東溝、下村等8條線路進出城路線調整至書院街,下村、大陽兩條線路全線更換為純電動公交車,不僅解決了西北片區群眾的出行難題,也進一步提升了城鄉群眾公交出行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此外,搶抓澤州縣創建全國交通一體化建設示范縣這一機遇,積極探索“公交+快遞”模式,配合客運東站倉配中心開展物流配送業務,完成澤州縣網點設立442個,推進快遞進村工作,完成快遞配送39.4萬件。
2024年10月6日,晉城市公交公司首次承擔了萬人以上“星秀丹河”演唱會接駁任務,當日投入400臺公交車輛和1000余名“綠馬甲”工作人員,開通14條接駁專線,6條常規公交線路延時至次日凌晨1點,安全運送觀眾2.5萬人次,幫助兩名走散的女孩安全回家。“接駁任務積累了運營保障經驗,進一步考驗了公交服務能力。”羅小軍說。
近年來,我們聚焦“市域公交一體化”戰略,持續在“五級公交”線路優化方面下功夫,完成了城市、城際、城鄉、旅游公交共86條線路755臺車輛的延續經營許可,確保“五級公交”線路的合規與穩定運行。公司按區域需求精準匹配各線路、各時段運力,新開通9條公交線路,提高線路的覆蓋率、通達率。“五級公交”日均客流13.31萬人次,較上年增長21.11%。
“乘客的需求清單,就是我們的服務方向”
2024年年初,晉城市公交公司結合發展實際和多年的經驗積累,創建了“幸福365”服務品牌,通過推出文創產品、加強服務培訓,持續豐富品牌內容和服務內涵。在全國第六屆交通運輸優秀文化品牌推選活動中,“幸福365”服務品牌榮獲“優秀文化品牌”。
“我家孩子現在獨自乘坐‘通學公交’上學,不僅鍛煉他們的獨立性,同時也為家里大人省了不少心。”2024年1月,晉城市公交公司推出的“通學公交”,受到了澤州二中師生家長的一致點贊。據了解,去年以來,各營運分公司積極拓展定制公交業務,對接企事業單位、廠區、校園等,相繼推出了晉福苑至客運東站通學公交線路和澤州縣政府、晉城職業技術學院、市醫院等7條“點對點”通勤、通學專線,更好滿足了廣大市民對美好出行的現實需求。
接到群眾反映冬天座椅冰涼的問題,晉城市公交公司主動作為購買了1.2萬個棉坐墊安裝在公交車上,讓乘客“坐”享溫暖。
“群眾有反映,公交有回應。”去年,公交服務熱線接聽電話2.13萬次,查處投訴697起,幫助尋人尋物2668起;回復“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12328”交通運輸服務熱線等544件,人大議案、政協提案13件,回復率和滿意率均達到100%。
為進一步提升服務水平,晉城市公交公司以8路高品質線路為引領,成立“高品質線路技能人才工作站”,組織駕駛員、修理工等參與培訓提升技能;全年參加20期晉城公司中層管理人員綜合素質提升培訓班,與晉城技師學院合作開展“新型學徒制”培訓;完成第4批星級駕駛員的考核與考評工作,三星級駕駛員占比達96.97%。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