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看了一些公交企業宣傳,感覺頗多。
公交雖然在傳統行業,但公交企業不斷推進公共交通的創新發展,這是可敬的;其次,行業比學趕幫的氛圍也很好,你做了我也要做的情況也比較普遍。
公交人努力、拼搏、實在、愛學習、有情懷,這個必須點贊。比如智慧公交,無論廠商還是企業都提出了清奇先進的概念與叫法,在詞語創造能力上絕對一流,令人熱血沸騰。某個實踐的“上帝視角”,令我目瞪口呆、自愧不如,確實令人敬佩。公交企業做了投入積極宣傳,是個好事!但個人覺得,一些雖然聽過去很先進而沒什么卵用的探索、示范啊,可以宣傳勇于實踐的精神,但別宣傳成高大上;另外即使探索方向對,脫離現實環境與企業發展階段也悠著點。
1、客流采集儀其宣傳幾個功能,
一是可以統計登降量,現在部分廠商升級到可以根據人的特征找到全天OD;
二是可以實時發布車廂擁擠狀態,讓乘客更好選擇車次;
三是通過登降量做智慧排班。
這個設備我一直認為是個收智商稅的設備:
一是當下公共交通絕大部分線路高峰期都客不滿,甚至空空蕩蕩,但是卻YY出掌握擁擠狀態,乘客可以選擇更舒適的班次。發布車廂擁擠狀態真的必要、有價值嗎?看看地鐵的高峰擁擠狀態,就知道這個擁擠度本質上不是乘客關注的東西,對通勤來說上車比擁擠更重要。這個有點類似裝個空氣采集儀揭示空間是否有空氣一樣的邏輯:裝完了就可以知道哪里有空氣或空氣更好了。
二是登降不是OD,即使需要這些數據,在當下電子支付普及狀況下,可以通過多源數據融合計算出OD與分布規律。
三是做智慧排班,智慧排班當然會用到客流數據,但只要是個公交營運數據,都可以用到指導生產中,相當于說了個普遍狀態。
2、智能調度某些設備廠商號稱“根據客流規律組織生產,實現智慧排班”。原理上沒有問題,說法也沒問題,但因為不全面就顯得誤導了。營運生產是公交企業最核心業務,根據客流規律是生產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生產計劃階段,要考慮客流狀況、道路狀況、服務要求、資源狀況、管理要求、安全要求和要素狀態變化情況,“可實現性”是生產計劃的關鍵;簡單化的宣傳以客流排班,誤導了現實的復雜性,以為客流是生產計劃及組織的決定性因素;現實比這復雜在于,有些地方或有些企業從年度計劃分解開始到日常考核與客流一毛錢關系都沒有。
在實踐中,智能調度到底多智能只有自己心里清楚。走了幾十個多城市,看了多家企業的調度中心,最終發現絕大部分所謂智能調度中心就是把一幫人物理上做聚集,第二天的生產計劃還是一線提前做,做完給調度中心錄進去并跟蹤實施;具體生產中,調度中心就肩負了“看電腦”的職責,真有個突發情況,也是“多方溝通”再在調度系統中調整。
當然,這里也不是說全是“智能調度”的問題,有各種管理配套與能力的問題。總體來說,就掌握生產狀態、組織生產來說,絕大部分智能調度的功能框架與理念十幾年基本處在原地踏步中。雖然創造概念都很牛逼,很響亮,很高大上,實質性的東西沒有。
3、車路協同這個事情本身是個未來趨勢,是個好東西。公交去探索試驗也是可以的,但就當下而言,我希望別把這事宣傳成高大上。以我個人實踐及邏輯看,就是花了錢實質沒什么卵用的狀態。
路權優先、信號優先對公共交通很重要,但以為裝V2X就宣傳高大上,離真有用還有距離。
第一是,信號控制掌握在交警側;
第二是道路上都有公交車時優先誰,這個事情的決定權在信號配時控制那,與公交裝個車路協同設備沒關系,交警考慮的問題是整網的快捷而不是公交快捷;第三是車路協同下單條道路或單向車路協同,對其他道路的影響面到底有多大?這只是我想到的簡單問題。
實踐中,曾經負責推動過車路協同的公交示范線,這線路是個會展軌道接駁線。先是投入大,具體數字就不說了;其次是專用道配合車路協同,否則公交車大概率堵在社會車輛后面;第三是特別大型展會的上午與下午找不同時間段啟動不同方向的車路協同、信號互動,平常根本就不敢用,原因是社會面影響太大,對其他道路造成更加擁堵的影響,社會面受不了。
4、實時健康監測
看到某企業宣傳做的這個系統,感覺掉坑里面了,這是坑完下級坑上級的創新實踐,是個“教訓”的好案例。
首班詢問告知與酒精檢測、年度體檢并跟蹤確實有助于降低駕駛員健康原因帶來的安全生產風險。但你搞個實時監測,還實時預警問題,暫不說身體情緒本身就有波動這個客觀情況,也不考慮指標測量的條件是否符合(比如基礎代謝測血壓),也不談哪些指標異常不能開車的規范有沒有,也不談你的監控員有無判斷資格,就這事本身:這個預警如何認定為有效預警?預警后能否繼續開車?監控員處理不處理?要處理怎么操作?換駕駛員?怎么換?營運中乘客怎么辦?如果不處理是不是駕駛員帶病上路?出了事故倒查責任到哪?倒查時這屬于發現隱患不整改還是安全管理形式主義?……
創新這事是個好事,看看是否需要創新管理到這個程度?管理是否跟得上?不是上個東西就是高大上,很可能是花錢挖了個大坑給自己跳。上面只是隨意說那么幾個啊,其他諸如個推數據、手機信令,可能連哪個場景需要都迷糊;有些企業當下滿目瘡痍,內部數據都用不了,卻有要用全網數據去精準識別需求、滿足私人交通的偉大想法,都值得尊敬,但不敢恭維。以上也不是針對哪個企業或廠家或品牌。想表達的意思是勇于實踐、創新、探索應該宣傳,但別一宣傳就是高大上,特別是脫離專業與管理場景的所謂創新或應用,很可能是被意淫出來的想當然。
當然,因為個人知識儲備不足、實踐不豐富、邏輯不嚴謹等客觀存在,對國內的設備或系統前沿最新進展不清楚是可能的,所以判斷錯誤或者失真在所難免,敬請批評指正。
作者:徐泊廷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