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AI醫生8秒輔助診斷病情,到AI教師精準批改作文并生成個性化學習報告,再到AI教練在駕校實現“無人教學”,人工智能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滲透到醫療、教育、交通等各個領域。
而除了日常生活中這些能看到的改變,AI技術還在看不到的地方逐步突破大眾的認知邊界。4月17日,在全球首個AI賦能多聯機互聯工廠,海爾首創大模型AI中央空調正式下線,從設計、智造、服務等全流程升級用戶智慧節能體驗。
現場,膠州市副市長周林在致辭中表示,智能家電產業將更多地參與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分工,持續輸出中國產品標準和技術。海爾為上合示范區打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臺提供有力支撐。
在致辭中,海爾智家副總裁、海爾智慧樓宇總經理付松輝提到,這座全球最大的AI多聯機制造基地,應用了行業首創高效多聯機智能柔性線體,引入55項智能技術,自動化率達到60%以上,能夠快速滿足不同用戶的個性化定制需求。
走進這座智能化互聯工廠可以看到,機械手臂正精準裝配部件,監控大屏上實時更新著生產數據,AGV小車穿梭其中,一片高效協同的繁忙景象。而這背后,是海爾為確保用戶節能、智慧需求的滿足,將AI技術融入到了生產全流程。
在產品生產線上,各生產環節借助AI算法和實時數據分析,實現了智能裝配、智能化調度。產品出廠前,還要通過視覺識別、傳感器和人工AI智能技術,進行全過程智能質量檢測,確保每個產品都符合高標準的質量要求。最后,再結合數字化智能倉儲管理及智能任務調度技術,實現精準、快速配送。而這一切,都是為了將高效節能的產品方案,更好更快地送達用戶手中。
中央空調作為能耗大戶,其運行、維保能耗同樣不可小覷。為此,海爾智慧樓宇不僅讓硬件機組達到了國家一級能效標準,還依托行業首創的MCU+NPU雙芯設計,構建起AI大模型,讓建筑學會自己判斷,如何運行才算節能。
在AI體驗環節中,傳統的手動開關機、定時設置等變成了屏幕上的一個個指令。通過手機、電腦,在線就能進行設備啟停、模式預設、能耗查詢,還有異常提醒功能,大大降低故障率。基于自主芯片,系統能夠更好地分工協作,使得AI算力大幅提升,支持每秒百萬級條指令,讓空調系統能根據內外部環境變化,自動調整溫度、風速和風向等,AI變身24小時工作助手。
從研發到生產,再到運行、維保,讓AI成為驅動產業變革的全新力量。未來,海爾智慧樓宇將為建筑領域帶來更多智慧節能解決方案,推動我國建筑行業向AI建筑方向加速邁進。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