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京唐城際、京濱城際和津濰高鐵正在加速推進建設。在京唐城際北京段運潮減河隧道、京濱城際天津機場1號隧道和津濰高鐵津沽海河隧道,4臺國產超大直徑盾構機競技“軌道上的京津冀”。在這些盾構機掘進的同時,它們身后的盾構管片像“拼積木”一樣快速拼裝,一條條高鐵隧道隨之延伸,而這些超大“積木”或直接由北京研發生產,或由北京研發、在天津就近生產,然后源源不斷運輸到施工現場。
機器人“黃金搭檔”提升效率
在天津東麗區的中鐵十四局天津管片預制基地的車間內,4臺重載AGV負責將盾構管片模具和成品運至指定地點,這些智能“搬運工”自從去年從北京運送到這里,便成為車間里最受歡迎的“工友”之一。
“重載AGV即重載自動引導運輸車,通俗來說就是智能機器人,像個全自動‘平板車’,托舉著重物沿著預設路線精準移動。比如我們自主研發的重載AGV可運輸重達20噸的混凝土管片及模具。”中鐵十四局天津管片預制基地負責人高少彬介紹,管片是盾構隧道的主要裝配構件,猶如堅固的“金鐘罩”,保障隧道的整體質量和安全。由于盾構管片都是鋼筋混泥土做成的超大、超重預制件,比如津濰高鐵的一塊盾構管片從5噸到13噸不等,所以這些“大塊頭”全依賴智能機器人搬運。
北京燕山腳下,位于房山的中鐵十四局房橋公司2000多平方米的總部智能裝備研發車間,是重載AGV的誕生地,工程師們將研發生產出來的重載AGV車體組裝完成后運送至天津。這個基地的生產主要定位為“研發試驗+京津冀重點工程保障”,此前服務于京張高鐵、京沈客專、北京東六環入地改造工程等,目前主要服務于雄安新區至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快線、京唐城際運潮減河隧道項目的建設,生產項目所需盾構管片及相關配件。
“盾構管片生產,對占地和交通區位要求比較高。京濱城際和津濰高鐵建設現場相對較遠,位于北京的盾構管片生產基地已無法滿足建設需要。我們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之后,在天津東麗區相關部門的支持下,選址建設了新的生產基地,去年建成投產我國規模最大、智能化水平最高的高鐵盾構管片預制工廠。”高少彬參與了整個選址過程,他介紹,新的生產基地西側緊鄰天津外環路,交通便利,且與京濱城際和津濰高鐵盾構始發井距離合適,方便將盾構管片快速運輸至施工現場。
與重載AGV一同在北京研發并運送到天津的還有抹面機器人,二者是京濱城際和津濰高鐵超大直徑盾構管片智能化生產的“黃金搭檔”。在智能機器人加持下,目前天津東麗區的盾構管片生產基地2條生產線平均日產18環(36米),每條生產線生產效率提升了30%,可降低約50%勞動強度,滿足4臺盾構機同時掘進的需求。
技術共享就近生產
津濰高鐵是國家“八縱八橫”高鐵網中京滬第二通道和沿海通道的組成部分,建成后將加強京津冀區域與山東半島、長三角的互聯互通。津沽海河隧道是京津冀地區開挖直徑最大、掘進距離最長的高鐵盾構隧道,隧道下穿鹽田,鹽池區域地層含鹽量高,對盾構設備和鋼筋混凝土抗腐蝕性和穩定性要求極高。
“北京和天津基地的產品生產,技術是共享的。”該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趙連生表示,公司依托與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清華建筑設計研究院、北京交大、西南交大等科研院校形成的科研聯盟,以及公司自建的智能制造裝備、盾構管片研發等7個分中心,為各個軌道項目研發的新材料和裝備自動化等提供技術支撐,滿足盾構管片生產的個性化定制。
“隧道工程通常是鐵路建設的咽喉工程,決定了整條線路建設的速度。探索以北京總部輻射京津冀的全產業鏈發展圈,讓盾構管片可以就近生產,在解決空間發展不足、降低生產成本的同時,也更好地服務于‘軌道上的京津冀’建設越來越快、越來越智能化。”趙連生說。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