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深中通道海底沉管隧道整體預制水下推出式最終接頭及最后一節沉管(E23)鋼殼完成制造,出運至廣東珠海桂山島沉管預制智慧工廠,進行自密實混凝土澆筑及舾裝等施工,計劃在2023年年中進行浮運沉放。
深中通道海底隧道沉管段長約5公里,由32個管節和1個最終接頭組成,為世界最寬、最長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其中,中國船舶集團旗下的廣船國際公司負責18個管節及1個最終接頭的鋼殼建造。
最終接頭采用的整體預制水下推出式方案為世界首創,其套嵌于E23管節擴大端內,將像推出“巨型抽屜”一般,在水下與已沉放的E24管節對接、合龍。“我們牽頭設計、科研、施工及材料裝備等單位,歷經三年艱難攻關,才最終確定結構選型及詳細的構造設計方案。”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工程師夏豐勇介紹。
最終接頭的構造形式極其復雜、幾乎無經驗可借鑒,且結構和裝置的空間交叉、工序組織復雜,精度匹配要求高,制造極其困難。
“因為內部零構件安裝復雜,施工空間狹窄,部分結構段高度甚至不足50厘米,且存在較多的三面內角,智能機器人無法作業,只能由施工人員爬入狹小空間內進行仰焊。”廣船國際深中通道項目GK01標副總工謝義東介紹,最終接頭內外輪廓尺寸、滑軌等精度要控制在毫米級,“否則,很難將推出段這個‘抽屜內盒’從擴大端‘外盒’中推出。”
建設團隊堅持創新引領,打造了全國第一條巨型鋼結構智能制造“四線一系統”,鋼殼管節制造自動化率超過70%,保證了制造精度及焊縫、涂裝質量合格率達100%。“E23管節及最終接頭鋼殼建造完成,標志著深中通道沉管鋼殼制造完美收官。”廣船國際深中通道GK01標常務副經理鄧凱說。
目前,深中通道進展順利,海底隧道已完成31個沉管管節安裝,東、西人工島有序推進建設;伶仃洋大橋正進行鋼箱梁吊裝準備,中山大橋正開展路面及附屬設施施工,項目計劃于2024年建成通車。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